明天就是年了
祝福大家新年快乐!
今年元旦正好周三,仅放假一天
小鹤为你制定好了一天计划
良心推荐两部考古纪录片
它们有
最真实的考古工作
最前沿的发掘现场
最还原的历史脉络
堪比各类侦探悬疑揭秘人文大片
足不出户享受电影院观感
还等什么!
都给我看!
那些沉睡在黄土之下,或凄美,或悲壮,或缠绵悱恻的故事,在考古者的手铲下,被轻轻唤醒。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他们用最轻柔的双手,拂去岁月尘埃,让文明与你相见。
考古专家李飞在海龙屯考古日记中写到:
“我生而有幸,可以在废墟中追寻文明的碎片因为我是一名考古者。”《海昏侯》
精良制作剧情紧凑
严谨考据扣人心弦
近“电影级”画面
大家对《海昏侯》纪录片的一致评价是拍得比电影大片还吊胃口。
影片详细展示了专业的考古发掘过程、精美的出土文物,配合演员们的精彩演绎,让它宛如一部复杂的悬疑大片,高潮迭起又扣人心弦。
短短3集,将海昏侯刘贺步步惊心、跌宕起伏的一生展现的淋漓尽致,将那段复杂的历史抽丝剥茧,一点一点地呈现在大众面前。
△纪录片《海昏侯》剧照
《海昏侯》追踪记录了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车马坑的发掘、主椁室的发掘、开启主棺、內棺的调运和开启、众多文物的清理发掘...这部纪录片,见证了许多考古第一现场。最真实的历史,最真实的发掘现场,只有亲眼看到,才能领略其中风采。
不仅如此,考古工作的细节部分也精心呈现。考古人员发掘海昏侯大墓用时超过五年,光是回廊,就清理了足足三年。还有厚厚的一本考古日志,详细记录了每天的进展和发现。
文物保护工作同样记录在内。现场不只有考古专家,还有文物保护专家在侧,运用了大量科技手段,力图确保每一件文物都能妥善保存。当年运送棺柩到实验室时,短短两公里的路,工作人员开车用了半个小时,生怕文物有任何闪失。
有网友观看之后也对考古发出了真切的感慨:“考古真的是让历史重见天日,让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更加完整。”
影片的叙述是考古推进和历史人物推演并序,将汉代贵族生活的点点滴滴生动重现。
不但知晓了这些出土的稀世珍宝,还了解了一位传奇人物的一生,回看了一个两千年前的王朝。
27日皇帝
墓主刘贺(公元前92年-前59年)是汉武帝刘彻的孙子、昌邑哀王刘髆的儿子。他6岁继承父位,成为第二代昌邑王(今山东省西南部)。
公元前74年,膝下无子的汉昭帝刘弗陵驾崩,18岁的刘贺在霍光等大臣拥立下,成为西汉第九位皇帝。
在位仅27天,便被曾经拥立他的权臣霍光以行事荒淫为由废黜,贬为庶人,史称汉废帝。
十年之后,汉宣帝刘洵改封刘贺为海昏侯,领地移至豫章郡海昏县(今江西南昌新建),成为第一代海昏侯。短短4年后,即公元前59年,刘贺逝于海昏,享年34岁。
王、帝、民、侯,刘贺这一生走势跌宕,波段甚多,波幅颇巨,大起大落,大悲大喜。
刘贺履历之中,不可思议的神来之笔便是那短短4周的皇帝。
史籍《汉书》中记载,刘贺在位称帝的27天里,歌舞升平、戏言赏罚,于登基后第28日被废。
“发御府金钱刀剑玉器采缯赏赐所与游戏者”;无视规矩、一意孤行“召皇太后御小马车,使宫奴骑乘,游戏掖庭中”;征缴财物、频调官员“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徵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最终,其行为被定性为“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乱汉制度...恐乱社稷、天下不安...”
在位27天,一共干了件坏事,平均每天干坏事约41件。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记录片中,考古人员讲述的海昏侯故事更加真实丰满。
「宝藏男孩」
发掘现场有着成串的铜钱(多万枚五铢钱、重10余吨)与成堆的黄金(件,重超80公斤,大于此前所有汉墓出土黄金总量...)。网友戏称其为宝藏男孩。
不仅仅在于钱多、量大,还在于部分特别的金器。
海昏侯墓中出现了汉武帝刘彻曾因天现祥瑞而特意铸造用以覃恩封赏的纪念币:马蹄金(48枚)和麟趾金(25枚)。造型独特,纹饰精美且有标识文字。史书上所记载的特种纪念金币第一次在汉墓中现身。
《汉书?武帝纪》记载,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的春天,汉武帝巡行天下,回长安后颁布了一道诏书,称自己登西陇高原喜获白麟,同时又在敦煌渥洼水出现天马,泰山显出黄金,为了纪念这接连发生的三大祥瑞之事,汉武帝“今更黄金为麟趾、褭蹏以协瑞焉”,特命制作麟趾状和马蹄状的黄金“纪念币”,用于赏赐诸侯王和贵族,彰显祥瑞。
而在出土巨量玉器、漆器、礼器之后,5枚简牍在刘贺墓主椁室文书档案库被发掘。这些竹简木牍中比重最大的为儒家经典及传讯,包括《诗经》、《论语》、《礼记》、《孝经》等,其余则涉及方术、养生及房中术等相关内容。
主墓的北藏阁乐器库藏有大量乐器,出土了很多编钟,其中包括中国首次发现的铁质编器,文物价值极高。
墓葬出土文物两万多件,很多文物都是首次出现,比如迄今为止最早的孔子画像。
海昏侯墓规模宏大,结构保存完整,其覆斗状封土、甲字形墓穴、回字形椁室以及回廊形藏閤内清晰的功能区划,是迄今我国发掘的结构保存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
而几近完整的不光是海昏侯刘贺个人的墓室,还有这一整个汉代列侯墓园。
以西汉海昏侯和侯夫人墓为中心的祠堂、寝、便殿、厢房和墓园墙以及道路和排水系统等各类地面建筑基址,构成了我国迄今发现保存最好、布局最完整、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对于复原西汉列侯葬制和园寝制度价值巨大。
海昏侯纪录片太过优秀,大家纷纷表示请考古工作者们加快进度,发掘海昏侯夫人墓,纪录片也赶紧安排上,迫不及待想看第二季海昏侯夫人了。
《土司遗城海龙屯》
罕见的第一手考古资料高度还原的服装道具
大片般的画面质感
每一帧都饱含匠心
考古探索历史纪录片
《土司遗城海龙屯》
一个博主观看之后在微博上随手一推
甚至连图片都没有配
竟引来了4万多人转发
无数人涌往央视、涌往B站
观看这期纪录片!
甚至连YouTube的播放量也突破了40万!豆瓣评分8.4。
《土司遗城海龙屯》摄制组在年就入驻海龙屯,历时四年,精良制作。讲述的是贵州省考古团队在一次考古发掘中的惊人发现,揭开了沉睡在地下几百年的贵州神秘杨氏土司一族的往事。
影片从考古者的视角切入,随着挥动的手铲,用一场持续3年之久的考古探寻,将一座神秘的土司遗城海龙屯展示在世人面前。
随着逐渐完成的考古成果以及不断涌现的新考古线索,陆续构建还原出一个统治遵义长达年的杨氏土司家族与四个中央王朝相互依存的历史原貌。
影片还介绍了“杨氏土司”发生在古播州的历史,揭示了末代土司杨应龙反抗朝廷背后的真正原因,以及平播战争的前因后果。
此外,《土司遗城海龙屯》还创新性引入了科技考古、实验室考古的内容,现代科技将与古代文物碰撞在一起,擦出别样的火花。
故事引人入胜,悬疑接二连三。
千百年来,遵义地区流传着天神使用赶山鞭赶石筑城的传说,这座海龙屯则被认为是奇珍异宝的埋藏地。
这引出了串联本片最为重要的悬念——是谁建造了海龙囤,它又经历过怎样金戈铁马的过往?
海龙屯遗址周围有多个墓葬群,信息碎片逐渐拼接出播州杨氏这个庞大家族的轮廓。杨氏家族与海龙屯有着怎样的关系,他们会是海龙屯的建造者吗?
对墓葬的发掘最终指向了南宋时期被封为“威灵英烈侯”的播州安抚使杨价,他为揭开海龙屯之谜带来了那块关键性的拼图。
公元年,抗蒙名将余玠采纳了杨氏第十五代土司杨文的献策:筑城以为根柢,形成一道屏障来抵御从云南渐渐逼近的蒙古大军。
龙屯始建于南宋末年蒙元进逼、播州吃紧的危急时刻,在战略上达成了御敌千里的威慑,是一座让蒙古骑兵望而却步的家国防御堡垒。
而这样一座国家级防御工事,为何在今天只余残迹?
杨氏自晚唐成为播州首领后世守其土,经历唐、宋、元、明四朝更迭,七百余年从未失势,为何也被悄然掩埋?
片中不仅有一环又一环的悬念,更有扑面而来的壮烈历史。
年,宋蒙战争全面爆发。青野原一战中,23岁的杨价率军勇闯敌阵,一战成名,被授予“雄威军都统制”。
当时的西南一隅已成为抗击蒙军的前沿。公元年,抗蒙名将余玠入蜀。杨价之子杨文向其献上“保蜀三策”,并预见性地指出蒙军极可能绕道云南、北伐临安。这一判断比忽必烈年攻打南宋的“斡腹之谋”提早了十二年。
遗憾的是,余玠当时仅采纳了“保蜀三策”的中策——“筑城以为根抵”。他招募杨文派出的播州名士,用十一年时间修建了从川北到川南的一系列山城寨堡。
首尾相连的堡垒在四川盆地群山东麓和南麓构成一道屏障,阻断了蒙军从汉中入川蜀、东侵临安的路线。
杨价、杨文父子两代人引领西南各州行家国大义,忠勇死守一方故土,延缓南宋灭亡达三十年之久,可谓世代英烈。
这部纪录片除了内容引人入胜之外,画面也十分精美。
被称赞最多的是还原了《平番得胜图》里的古战场场景,从队列、阵法、军帐、传令方式到点兵发兵仪式,力图真实到位。
表现墓室空间,充满电影感的高级光影。
表现战争激烈,干净利落的动作剪接。
其中最出彩的地方,要属服道化的高度还原。圆领、花翎、补服、飞鱼服、革带、马面裙、罩甲、旗盔等等,可谓一丝不苟。不少网友评价:这是目前为止服装还原度最高的国产片。
△士兵贴身的锁子甲
△夫妻结婚时色彩艳丽的明代衣冠
△官服身上细致的龙凤图案
在战场武器道具方面,虎尊炮、迅雷铳等经典古武器在片中得到大量还原,甚至纪录片的后半部分给出了大量武器特写。
影片层叠的悬念与厚重的历史背后,是考古工作者的真诚与执着。片中并未对此大幅渲染,而是轻轻带过,但足以让人体会其中的辛劳。
影片中年轻的考古人员将历经百年早已与泥土化为一体的文物带回实验室,用毛刷一点一点的去除杂物,去恢复文物最初的形态,仅一件文物,枯燥的工作持续数月。
“威灵英烈侯”是破解海龙屯之谜的关键线索,考古队员翻阅书海,最终在《四库全书》中找到了对他的描述。
三万片明代青花瓷碎片,他们用最原始的方法手工拼接以展现破碎的历史。
为最大限度实现文物保护,他们将棺椁连同土壤整体切割,从遵义运往北京的考古实验室。
自年以来,在考古工作者历经三年的努力下,这座沉睡了百年的海龙屯终于向世人揭开面纱。纪录片也将海龙屯遗址的发掘完整的记录下来。
纪录片人与考古队共同见证了这位年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新成员,并最终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带到我们面前。
资料参考:
纪录片,记录中国;纪录片频道;豆瓣电影,深圳博物馆;独立鱼电影;海龙屯;《土司遗城海龙屯》剧组;遵义发布;月隐传奇;
●
鸣鹤书苑新媒体运营部
-END-
专注考古:荐展/快讯/学术/
(官方客服:鸣小鹤)
既然你已经在看了,就点个在看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