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开始发掘的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汉代侯国遗址。
汉初,承秦制,刘邦推行郡国并行。
《史记.黥布传》中记载,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建淮南国,辖衡山、九江、庐江、豫章四郡。设豫章郡,郡治南昌,下辖南昌、海昏等十八县,范围大致于今江西省。当年,刘邦派大将陈婴南征,筑造豫章郡城,取名“南昌”,意指“南方昌盛”。第一代海昏侯刘贺:海昏侯国来龙去脉:除郡县制外,西汉并行封国制。列侯封地称为国,金印紫绶,有封邑、设家吏、食租税。公元前97年,汉武帝封儿子刘髆为昌邑王,封国称昌邑国,国都昌邑(今山东巨野)。刘髆在位11年后去世,其儿子刘贺继位。两代昌邑王经营昌邑国共20多年。今山东巨野,仍存有城郭残垣,昌邑王刘贺废冢。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无子。为昌邑王十二年的刘贺,被霍光等拥立登基,但仅在位27天,即遭废黜,成为西汉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重归昌邑故地,但享食邑。公元前63年,汉宣帝诏封刘贺南下豫章为海昏侯,就国豫章郡海昏县,食邑四千户,后因不当言论,被削三千户。海昏侯国,自此而立。身为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皇室血统,由王而帝,由帝而民,由民而侯。经此跌宕起伏者,仅此一例。刘贺为第一代海昏侯,兴城建都,营建墓园,其后裔承袭爵位百余年,子孙繁衍,延续至东汉末年。海昏侯刘贺墓园平面示意图:位于都城紫金城外西南角墩山,呈梯形,面积约4.6万平方米。四周绕以园墙,东、北两侧设门,门外有门阙建筑。内有完善道路系统和排水设施,园内以海昏侯刘贺墓(M1)和夫人墓(M2)为中心,另有7座衬葬墓(M3一W9)、1座车马坑(K1)、多口水井,多处高等级礼制建筑基址和祭祀设施。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功能布局最清晰、结构最完整、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内涵最丰富的西汉列侯墓园。刘贺年表,34岁薨海昏候刘贺墓椁室平面图:
海昏侯刘贺墓坐北朝南,平面呈“甲”字形,墓道向南,总面积约平方米。坑内方形墓室平方米。主椁室位于墓室中央,分为东、西两室。主棺位于东室东北。外藏椁功能分区清晰。海昏侯刘贺墓椁室:西汉早期列侯墓葬多采用先秦楚国的井椁制度,即中部为棺室,四周为边厢。从汉武帝开始,列侯墓向居室化、宅院化转变。刘贺墓即为典型代表:墓葬本体规模宏大,椁室设计严密、结构复杂、功能明确。刘贺棺柩:为内、外两重棺,两棺之间置褭蹏金、麟趾金和金钣,侧面发现帷帐帐钩。墓主头朝南,上罩有玉温明(镶玉璧的漆盒),保存有牙齿,南侧放置漆盒5个。身上置有大小玉璧,腰部有“刘贺”玉印、玉具剑及佩玉等。身下铺包金丝缕琉璃席,席下排放金饼个。“昌邑籍田”青铜鼎:鼎是古代最重要礼器,夏商周秦汉延续两千多年,被视为传国重器,也是王侯贵族等级、身份和权力象征。此鼎有铭文“昌邑籍田铜鼎,容十斗,重卌八斤”,可知此鼎是刘贺父子任昌邑王时使用的礼器。“刘贺”玉印:为汉代常见的“方寸之印”,是墓主私印。印面阴刻“刘贺”二字,纽为高浮雕幼螭。以螭纽为印在汉代少见。螭为龙生九子之一,此印可能暗藏刘贺为皇帝子孙的寓意。青铜缸灯:由器座、托盘,侧面灯罩、顶部灯罩和弧形烟管组成,是利用虹吸原理制作的灯具。空管状结构常被设计成人、牛、凤和雁衔鱼等象生造型,在汉代十分流行,巧妙利用人手臂、牛双角、凤、雁颈部等作为导烟管,防止燃油灯对室内造成污染。玉耳杯:饮酒器。出土于刘贺墓主椁室东室南部漆案上。耳杯,又称羽觞、羽杯,是中国古代一种盛酒器具,因其形状似爵,两侧有耳,像鸟之双翼,故名“羽觞”。始于战国,盛行于秦汉。青铜提梁鋞:保温的食器。刘贺墓铜鋞,出土时内盛鸡骨和汤羹。青铜博山炉:焚香器。因其造型像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名。飞禽走兽出没于山峦叠嶂之间,其间有细小烟孔,可使因气慢慢散发,形成云气缭绕景象,如同仙境。出现于西汉,盛行于宫廷和贵族生活之中,是汉代神仙信仰的生动反映。人形铜镇:俳优,以滑稽动作、诙谐言语娱乐他人的艺人。青铜染炉:炊器与盛食器的复合之器,西汉中晚期贵族常用。上面耳杯盛食物,中间镂空炉身置炭,下面长方形浅盘承灰。用炭火温热耳杯中调料,将肉食染味后食用。染炉设计,符合汉代人分餐而食之制,宴饮时一人一套,随吃随“染”。青铜雁鱼釭灯:呈雁回首衔鱼伫立状,由雁衔鱼管、雁体、灯盘、灯罩组合而成。鱼身及雁颈、雁体中空相通。灯火点燃时,烟雾通过鱼和雁颈导入雁体内,被其中贮存的清水吸收溶解。两片弧形灯罩可左右转动,既能挡风,又可调节灯光亮度。雁自古被视为“仁、义、礼、智、信”俱全的灵物,其嘴中鱼亦具多子多福、夫妻恩爱、金玉满堂等吉祥寓意。青铜温鼎:炊器。上部为一肚大口小容器,圜底下有一圆筒形炉腔。下部连接炭盘,用于放置炭火,炉盘一侧带流,可用于清扫炭渣。鼎内有板栗等残留物,炭盘里有炭迹。其功用与今天火锅或温食器相似。刘贺墓内,数以千计的竹木简牍,是江西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也是中国简牍考古的重大发现。涉及哲学、政治、军事、历史、医学、文学等诸多领域。涵括《诗经》《礼记》《论语》《春秋》《孝经》《子虚赋》《葬赋》《易占》及政论、祠祝、房中养生、医方、六博棋谱、杂占书等各类经典,另有百余枚公文奏牍和记物签牌,展现了汉代王侯富藏各类典籍,雅好多元文化,涉猎颇广,通古达今。简牍之书,源起于战国,流行于先秦,兴盛于两汉。海昏简牍,书体复杂,笔法丰富,收放自如,结体端庄,字形扁阔,为西汉中晚期成熟稳定的隶书。刘贺墓西面车马坑,是一座真车马陪葬坑,为长江以南地区首次发现。陪葬5辆独辀安车、20匹马,为汉代王侯出行等级最高的“驷马高车”。刘贺墓车马库还出土属于军礼性质的模型乐车2辆,属于导车、从车性质的轺车6辆,及御车木俑。2辆乐车配有实用青铜于、青铜铙(镯)、钟和建鼓,这种“金车”与“鼓车”搭配的西汉列侯豪华马车,尚属首次发现。车马上装饰物工艺极为复杂、十分华美。礼乐宴飨:华灯初上,钟磬齐鸣,琴瑟相和,盛宴徐启。炊具、食具、酒具,及室内陈设灯、熏炉、席镇等颇为讲究。配合雅宴的大量精致乐器,包括悬挂在钟、磬架上的两组编钟、一组编磬,以及琴、瑟、排箫、笙和数十尊伎乐俑组成的大型歌舞管弦乐队,再现了西汉列侯的用乐制度。褭蹏金、麟趾金:刘贺墓褭蹏金48件,麟趾金25件。有学者认为褭蹏金仿天马之足所铸,状如马蹄,俗名“马蹄金”。麟趾金仿瑞兽麒麟之足所铸,状如靴子。均用花丝镶嵌等细金工艺精制,部分带“上”“中”“下”字样,是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依祥瑞之意铸造而成的金器。主要被帝王用来赏赐那些效忠于皇室、有军功的大臣。刘贺墓饼形金件,每枚约克,纯度极高,经检测达99%,甚为罕见,是汉代黄金冶炼技术的实物见证。西汉是中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多金王朝。金钣共20件。出土于刘贺棺柩南部内、外棺之间,是汉墓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金钣。学界认为,金钣尺寸与《后汉书·祭祀志》玉牒尺寸略符,或是天子祭祀过程中用于书刻”祷辞”的“金牒”“金策”或“金简”,或是海昏侯国的储备黄金。目前所见最早金钣为战国时期楚国黄金货币”郢爰”“陈爰”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黄金器物共件,合计公斤;刘充国墓亦出土褭蹏金2件。这是迄今中国汉墓考古发现黄金数量最多的一次,见证西汉“黄金时代”。墓内钱库发现海量“五铢钱”十余吨,堆积如山,成串码放,高度达1.8米,总数约三百万枚。“五铢”钱最初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年)。权:衡器,秤锤。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大量乐器伎乐木俑等等,不乏雅致玩件、古朴之器。凤鸟纹青铜提梁卣:凤鸟纹卣是商末周初青铜器典型之器。此器应为刘锺用的土珑平时亦可用于夏飨、祭祀等场合。青铜鐎温酒器。三足有柄,用以煮物。鸟喙状壶嘴可活动,倒酒时鸟喙张开,放平时鸟喙盖上。青铜漏出土于厨具库。古代计时工具。由漏水壶和漏箭组成,漏箭有刻度,共一百刻(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表明时间。使用方法为:漏水壶蓄满水,水从壶孔向外不断滴出,漏箭随水位下降,读出箭上刻度便知时间。蟠螭纹铜缶蟠螭纹多见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中期。这件铜缶,纹饰、器形都具战国青铜器典型特征。十二棱蟠螭纹青铜缶汉初治国,崇黄老之学,循无为而治:汉武帝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风南阜。自此,儒家成为正统思想,受到统治阶层推崇,孔子的至尊地位由此确立。儒教一尊渐成大汉风尚。侯爵领衔,赣鄱之地,尊孔尚礼。墓中出土的孔子像漆衣镜及大量儒家经典,是为实证。孔子像漆衣镜(复制品):由镜盖、镜框、青铜镜组成,是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由铜、漆板构成面板的衣镜。因其背板上有孔子及其弟子画像和传记被定名为“孔子衣镜”,这也是目前已知最早孔子形像。出土于刘贺墓主椁室西室,体现了汉代“崇儒”的文化风尚,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文化转折的印证。漆器是中国古代重大发明之一,绵延已近八千年。汉代漆器,在战国漆器基础上达到实用与审美完美结合的鼎峰。墓中漆器两千多件,居汉墓出土漆器数量之冠,器形大小兼备,装饰推陈出新,是西汉中期漆器代表作品。漆器八千年,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天然漆并使用它髹涂器具的国家。漆器自新石器时代遗址现身,溯经虞舜夏禹,渐兴殷商西周,繁盛战国两汉。汉代漆器,品种丰富,工艺精湛,纹饰华美,被誉为“漆器时代”。其制作工艺繁复,价格昂贵,惟富贵之家方可享用。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即便大汉盛世,非王室贵胄,难品漆器之美。海昏侯出土漆器多为生活实用器,少量为丧葬明器。海昏漆器,既继承了楚文化的浪漫色彩,又融入了儒家文化的美学。漆匜、大漆盘盟洗器。匜为浇水之器,盘为盛水之器,两器常一同使用,先秦时用于沃盥之礼,即以匜倾水,以盘承水,称之“奉匜沃盥”。盘、匜常成套出土。此匜为夹纻胎,口沿上有银扣,外壁用红黑两色绘云气纹。漆盘为夹纻胎,涂红、黑两色漆,光素无纹。贴金银扣漆樽(复制品)盛放温酒的酒器,常附承盘。“温”通“”酒是一种反复酝酿的酒,酒色清醇,为上等酒,故盛放醒酒的樽制作上乘。墓中漆樽近10件。此樽为夹纪胎,纹饰均由金箔贴成,口沿、腰部、底部各扣有圈银箍,底部镶嵌三个青铜熊足,两侧有对称青铜铺首衔环。此器为典型的“银扣黄耳",是汉代贵重漆器,为高等级贵族享用。漆画盾(复制品)盾为防御装备和助攻武器,可防止箭、矛、戈、戟、剑等兵器伤害,多见藤、木、皮盾。分为步用和车用,步盾长、大利于防箭和维持阵列;车盾短、窄利于车上使用。墓中漆盾40余,残损严重。此盾为木胎。正反两面均有彩绘图案,有虎、牛、神兽人物纹等。漆器之美,坚牢于质,光彩于文。胎体精进,木胎、夹纻胎并存,轻薄精致,成熟细腻。装饰技艺,涵括素髹、彩绘、扣器、贴金、锥画、镶嵌等,西汉中期卓越的漆工艺一览无遗。紫金城城址与铁河古墓群东门阙一望两千年,汉风今犹在。
转载自己:老猫流浪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