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马蹄金 > 马蹄金别名 > 正文 > 正文

为什么海昏侯墓出土的金饼大部分铸造工艺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5/2/10 15:04:56
刘军连怎么挂号 https://m.39.net/disease/a_9213000.html

海昏侯大墓发掘时,好多人都被墓室里随葬品的规模和豪华给惊着了,挖出来的铜钱得数吨计,有好几百万枚,一下就把古董市场上五铢钱的价位给拉下来了。不过,最让人眼晕的,还得是墓葬里大量的黄金制品。

挺有意思的是,不少人瞅见海昏侯墓里的黄金物件后,那是相当失望,居然还有人瞎咧咧,讲中国古代铸造工艺特别次,弄出来的黄金物件特差,海昏侯墓出土的黄金就是例子,跟西方同类文物比差远了。

这些人觉得,海昏侯墓里挖出来的金饼,那铸造工艺看着挺差的,表面坑坑洼洼的,让人感觉很糟糕,这不就是制作工艺不行嘛!

有人也挺好奇,问海昏侯墓里出土的金器不少,可大多是铸造工艺挺差的东西,咋会这样呢?

其实这事儿挺简单,人们觉得这些金饼铸造得不行,可实际上呢,这些金饼压根就没进行过入范铸造,它们只是精炼完后的初始模样,所以说啥铸造工艺差,那都是误会。

要把这破事儿说清楚,那要说的可就多了去了。

第一个概念:从海昏侯墓里挖出来的金饼,可不是普通的金币,它有个专门的叫法,叫酎金。

证据在于出土的金饼上有墨写的字:

海昏侯臣贺,在元康三年,献酎金一斤

啥是酎金呢?这说的是在汉朝的时候,诸侯在宗庙祭祀时,跟着酎酒一块儿献上的黄金。

《酎金律》规定:皇帝进行斋宿,亲自率领群臣,承接祭祀宗庙之事。群臣应当分别按规定进献,诸侯和列侯各自按照民众人口数量的比例,每一千人进献四两金子。人口数从不足十人到五百人的,也都进献四两,都要到少府那里去交纳。

就是说啊,在汉代的时候,皇帝祭祀祖先,那各地被分封的诸侯就得负责给皇室献上祭祀用的酎酒,还有祭祀的费用,这费用就是酎金。按照封国的户口来算,每千人得交4两,这是诸侯对皇室的一项重要义务。

听着这事儿好像没啥大毛病,祭祖时大伙一起凑钱买祭品,弄些祭祀用的酒,这挺合乎情理的。可在汉朝那时候,随着皇权变强,皇权和诸侯的矛盾越发严重,皇帝就拿酎金这事找茬儿,抓诸侯的小辫子,说他们的酎金纯度不行或者份量不够,以此向诸侯兴师问罪。元鼎五年,汉武帝因为诸侯不响应他出征南越的命令,一次性以酎金不够的名义,夺了人的爵位。这就是有名的“酎金夺爵”事件。后来在汉武帝元封六年(前年)、征和二年(前91年),还有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五凤四年(前54年),也有过小规模的酎金夺爵事件,这里面也许就有刘备祖先封涿鹿亭侯的后人。

《史记·平准书》里讲:“到了献酎祭宗庙的时候,少府检查诸侯献的金子,结果有一百多个列侯因为献的酎金不合规定而丢掉了侯位。”

《三国演义》第一回里讲:以前刘胜的儿子刘贞,在汉武帝的时候被封为涿鹿亭侯,后来因为酎金的事儿丢掉了侯位,就这样这一支脉留在了涿县。

那海昏侯刘贺,本就是汉废帝,属于政治敏感人物。他亲身经历了爷爷刘彻和侄子刘询当政时多次借酎金之名削藩的事儿,在这种情况下,对酎金这敏感问题,那肯定得格外小心。所以你瞧,海昏侯墓里的那批金饼,纯度特别高,高达99.2%呢!

金饼(-54)

使用NitonXl3t型便携能谱对金饼进行成分分析,根据检测对象不同,分别采用PreciousMetalsMode及GeneralMetalsMode,共测得数据组,其中基体组、表面附着物及纹饰组。分析结果显示,金饼基体主要成分为Au,含量约为99.2%,除此之外还含有少量的Ag(0.52%)、Cu(0.18%)及Fe(0.13%),极少数含有Pb(不足0.01%)。金饼表面红色、红褐色及褐色附着物中含有较多的Cu(最大含量8.83%)、Fe(最大含量12.9%),具体来源尚待进一步研究。

要想搞清楚这个99.2%意味着啥,您得稍微知道点儿贵金属的提纯工艺。

通常来讲,没经过提纯的天然砂金,纯度差不多是50%。这砂金里除了金,还带有银、铜之类的其他金属杂质。至于提炼的办法,叫火炼法。

不过大伙都清楚这么个事儿——金的熔点是4°C呢,这温度对古代的工匠来讲,要达到可不简单。因而,在初步提纯的时候,得往熔炉里加熔剂。

通常就是加些铅或者汞这类低熔点的金属,让熔化的铅把固态的金银给融化掉,变成混合的金属液。铁和铜这些金属比金和铅轻,在铅液里的溶解度也很低,所以会漂在金液上面。接着由于金属液表面张力,再加上炉里鼓风,它们就会从金属液顶部滑到下面变成炉渣。这样在温度不高(度以下)的时候,就能把金属里含有的铜和铁之类不值钱的金属杂质有效除掉。

日本古法灰吹炼金的示意图显示,其工艺手段差不多。在坩埚里拿轻质植物灰弄个渣床,把要精炼的黄金和铅一块儿放坩埚里加热,还得鼓风。加热到特定温度后,铅会熔化并溶解金块,金块溶解后,那些不溶于铅液的杂质,像铁、铜、锌之类的贱金属会往上浮出来,和植物灰的碳酸盐混合变成固体矿渣。接着继续鼓风,铅会和空气不停反应生成氧化铅,随着金属铅不断变少,剩下高纯度的金银会在坩埚里凝结成滴状的金饼,这样初步的精炼就搞定了。

日本江户时期佐渡金山用灰吹法来炼金的绘物

《天工开物》里有种用铅来凝结银的技术,这技术对金来说也差不多。

用这种精炼办法能多次进行操作,通常能得到纯度在75%至85%的黄金。不过这初步的精炼只是能除掉黄金里的贱金属,却不能把金里的银去掉,并且当作溶剂的铅还会变成新的杂质。这样纯度的金子用来打造金器或者当作流通货币来用,基本上没啥大问题,可要是敢当成酎金交上去,那等着被削爵吧。

那接下来呢,得琢磨个法子把黄金里银、汞、铅这三种能相互融合的金属给除掉。这办法就是火炼法啦。

要处理黄金里含的汞和铅,就得把黄金用超过度的温度反复熔炼,还得鼓风,让铅和汞跟空气接触后氧化,这样剩下的就是稳定性特别强的金和银了。

那熔点为℃且性质特别稳定的银,没法靠多次鼓风来除掉,得在冶炼的时候加些硫磺粉,让银和硫反应,这样就能形成黑色的硫化银给析出来了。

要想得到纯度为99.2%的黄金,就得经过多次高温熔炼才行。

要说这金子精炼完后的样子咋这么难看,跟馕饼子似的,从科学方面来讲,大概能这样解释:

1.受着地心引力影响,金液干脆躺那不动了。

2.因为表面张力的缘故,金液会缩成表面积最小的那种形状,这形状就是圆形。

3.由于坩埚外形的缘故,金液凭自身重量把垫底的灰压出坑了,这就使得金液朝上的那面有了凹陷,而朝下的那面中间出现了凸出。

4.金液在鼓风吹炼时,表面降温快,所以先凝固了。往上的那一面凝固时,由于热胀冷缩,出现了皴裂和大颗金属晶粒,而且在鼓风影响下,形成了类似波纹状的褶皱。

5.那向下的一面,由于跟坩埚底部的灰层有所接触,而这灰层是排斥金液的,金液对灰层也没法浸润。所以呢,金饼向下的那一面,就完完全全跟灰层表面那坑坑洼洼的模样一个样了。

6.最后说为了好收藏,会人工把金饼锤薄。咋锤呢?就是把金饼翻过来,拿锤子敲它底部。这么一敲,金饼顶部外侧就有了个相对平些的外圈,而底部中间呢,因为锤子敲的缘故,出现了一个被压平的面。

在这些作用一块儿发挥的情况下,形成了金液凝固后变成金饼的原理。

就拿提问者发到上面的一张图来做个说明:

同时在出土的金饼上,咱们可以瞧见上面有好些刻画的印记:

-31号金饼,其正面有个单字的戳记(认不出来是啥字),还刻着“租重二未”这几个字。这金饼最大直径是63.36毫米,最小直径62.03毫米,最大厚度5.54毫米,重量为.克。

其中有些刻字和戳记表明了描述来源或者工匠的名称,像“由”(或者“甲”)、“市”、“士”、“贝”、“重”、“巨”、“周”、“长”之类的。

有讲重量的,像“租重二未”(这里的“未”,就是“铢”)

像“上”“中”“下”“上二”“上三”“中甲”“下三”这样的标志,发现了有40多处刻划痕。这些刻痕说不定是表明金饼反复熔炼时的工序编号呢。

就是说,这批黄金的纯度够得上千足金的纯度了。这已经是火法炼金技术的极限了,要是想在技术上把纯度再提高些,那就只能用电炉来炼,才或许能行。

同时出土的那些金饼差不多都有加入东西以及被刮削的痕迹。现在已经找到了37处嵌入的地方,嵌入的东西主要是不太规则的小金块,这表示金饼在铸造好了以后对重量进行了调整。

就这种统一重量且高纯度的金饼,交到少府那儿后,少府以同样的工艺水准没法再给它减重提纯了,这样一来,少府也就没办法在“酎金不如法”这事上做文章了。

那这些金饼长啥样,这有那么重要吗?

你想要好看的,重新铸一下或者找工匠打造就行。海昏侯墓一同出土的麟趾金和马蹄金就能证明这点。麟趾向来代表着宗室血脉的尊贵身份,马蹄意味着天马。汉代铸造这两种金子,是为了纪念据说汉武帝在太始二年出行时看到天马麒麟的事。

大伙都知道,酎金进了少府后,少府得把金子重新熔铸精炼,好检测含金量达不达标,确定金子的成色。就算你把酎金浇铸得再漂亮,到了少府那也得变成金饼子。所以啊,比起重量纯度不够会丢爵位,酎金的外形啥的,那都不算事儿!

冷知识哈:刘贺本来是昌邑王,那地方在商业中心,山东又盛产黄金,所以他特别有钱。他被废的时候,霍光允许他把当皇帝时敛来的财带走,也没没收原来昌邑王府的资产,还给他两千户的食邑。汉代一户一年二百钱,两千户那就是四十万钱,这人是真富啊。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atijina.com/mtjbm/127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马蹄金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