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广挥金”这个典故出自《汉书》。技法要点:1、注意对于字帖中点画残破不清(如“挥”)或刀痕明显的字,不要生硬描摹这些失真的点画形态,而要去想象这些字原本墨迹时的样子进行书写。2、对于有些帖中一些点画的形态,如捺画末端的缺口(如“金”中的捺画),竖钩出钩处下端竖向多出的一段,用自然的运笔无法写出,注意不要生硬描画,只是由于古今毛笔的不同造成的形态差异,所以正常书写即可,即使和原贴不一样。3、注意“广”字中下端的撇和点和上面的两个竖画表现出了顺承相对、相互接应的关系。疏广是西汉名士,精通儒家之学,原来在家里教书,跟从他学习的人很多,被征为博士。丙吉为太傅之时,疏广被选为少傅,不久丙吉升任御史大夫,疏广晋为太傅。疏广的侄子疏受贤良智慧、谦恭有礼且善于言词,官至太子少傅。太子上朝之,太傅在前,少傅在后,叔侄二人皆为太子之师,一时成为朝廷里比较荣耀的事情。当太傅五年后,当时皇太子已经12岁,疏广对疏受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现在我们的俸禄都达到了两千石了,可以说功成名就了,现在不离去,我担心以后会后悔。不如我们一起退休回家养老,你看这件事好不好?”疏受说:“一切都听从您的安排。”不久,叔侄两人就申请养老还乡。汉宣帝考虑到他们年事已高就答应了并赏赐黄金二十斤。太子又赠送了五十斤黄金。他们走的时候,那些公卿大夫,包括同乡、同事为他们践行。送行的队伍有数百辆车。送行中的人说:“这叔侄二人都是贤人。”疏广回到家乡以后,每天让家人都提供酒食邀请族人、朋友一起来相聚,并且还多次询问家里剩多少金子,催促快点儿卖掉这些金子来置办酒食招待这些故旧和族人。过了一年多,疏广的后人私下里就对疏广的同辈人中跟疏广关系比较好的老人说:“子孙都希望赶在老人家还在世的时候多置办一些产业,如今您看老人家天天吃吃喝喝,就知道招待别人,钱财都要耗费光了。您应该凭借您的身份多劝劝他买一些田宅产业。”疏广同辈中跟他关系比较亲近的老人就在闲暇的时候将这些建议告诉了疏广。疏广回答说:“我难道老糊涂了,不为子孙考虑吗?你以为我是这样的吗?其实不是,只是我觉得子孙只要凭借已有的这些田宅辛勤劳动的话足够吃穿之用,跟普通人一样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再增加他们的财产甚至出现盈余,那只不过是会让子孙怠惰罢了。贤明的人有过多的财富就会抛弃自己的志向,愚昧的人有过多的财富就容易犯错。而且一般而言,富有的人往往会成为人们怨恨的对象。我既然没有什么用来教化子孙的,也不打算增加他们的过失,以便遭至人们对他们的怨恨。另外,金子是皇上和太子赏赐给我养老的,我愿意把这些钱用于跟乡亲、宗族共同分享这份恩赐,来完成我退休之后的生活,这样你觉得不可以吗?”族人心悦诚服。这个典故通常被后世用来表现退休以后钟情宴游的生活。这个典故对我们而言不只是了解古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其中的启发意义。疏广与乡里、族人、朋友、故旧分享获赐的金子主要是为了防止后人因富而骄。疏广深谙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之道,疏广所说的“贤而多财,则捐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对当今社会中出现的部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现象具有一定的启发和警示作用。疏广挥金中提到了皇帝赏赐臣子金子的事情。我们顺势来看一下汉代的金子。汉代赏赐的金子,除了金器以外,一般来说所见最多的就是金饼,还有像马蹄金、麟趾金等。第一个图是广西博物馆所藏的广西合浦出土的西汉阮铭金饼,上面刻了一个“阮”字。汉代金饼传世作品在同类中相比较而言多一点。第二图是海昏侯墓出土的西汉马蹄金。不少博物馆都收藏有汉代马蹄金,但是数量都不是特别多。汉代马蹄金的工艺比较复杂,装饰也较为繁复。第三图是河北定县出土的汉代马蹄金。这种马蹄金从形制上讲跟海昏侯墓出土的实物近似,定县出土的马蹄金上边还嵌着的玉,我们看着比较直观。第四图是海昏侯墓出土的麟趾金。乍一看汉代麟趾金像一个小靴子一样,形制跟马蹄金基本上相同,只不过比较细窄。有的马蹄金和麟趾金下边还刻着字——上、中或下。《汉书》记载:“‘有司议曰,往者朕郊见上帝,西登陇首,获白麟以馈宗庙,渥洼水出天马,泰山见黄金,宜改故名。今更黄金为麟趾褭蹄以协瑞焉。’因以班赐诸侯王。”第五图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西汉时期的金的五铢钱。五铢钱是西汉的通行货币,五铢钱和开元钱是中国传承历史时间最长的两种钱币。一般而言,金五铢钱多用于赏赐,金五铢钱传世作品极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atijina.com/mtjzz/9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