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耳子作用多,效果神奇,根本不知道把它归哪类药。
是感冒药吗?是。是风湿药吗?是。是通窍药吗?是。是止痛药吗?是。是杀虫药吗?是。
上能够通鼻窍,发散风寒,外能够祛除风湿治疗关节痹痛,里能够止痛,可以行气活血,还可以杀虫。
认识这个药是从一个草医身上,他很善于治疗腰膝疼痛,我说怎么治,他说我偷偷告诉你,万一让太多人知道了,这个草就会被拔光。
每年都有几十个人找他治腰脚疼痛,亲戚朋友,都拔这种草熬水。一方面熏洗腰脚部。一方面煮水来喝,或者煲骨头汤喝,吃了腰脚就壮。
这味草药就叫虱母头,狗脚迹,又叫苍耳草,它的种子叫苍耳子。
任何一种草药有它的替代品伪品,像蛇舌草有大号跟小号的分别,看这种草,它是不是有一个功效?叶子有毛能能祛风。有刺能穿破。它同时具备两种作用,叶子都带角,一般带角的,到血管里能横冲直撞,哪个地方不通,它就给你撞通开来。
种子叫苍耳子,有一句药谚很重要,你们一定要记住:诸花皆升,唯旋覆花独降。诸子皆降,唯苍耳子独升。
各类花都是往上升,像辛夷花,但是旋覆花往下降,诸子皆降,唯苍耳子独升,蔓荆子也升。
也就是说,像枸杞子,吃下去降到腰肾去了,但是苍耳子你吃下去,就把鼻子冲开了。
你开药房,就苍耳子炒过后,跟辛夷花打成粉,就放在罐里,有些鼻塞流清涕感冒,打喷嚏的,送一包粉给他,吃下去等一下就通开了,这个可以为药店增加收入,迅速见效。
鼻痒、鼻流清涕、鼻塞的,会喝酒的再兑点酒下去,它能上行头面通开鼻窍。
有一个偏头痛患者,一次感冒鼻塞,苍耳子、辛夷花打成粉,然后用酒来送服,谁知他吃了以后鼻塞通了,偏头痛也好了。
从此,我认识到治疗偏头痛一定要开鼻窍,鼻孔开大,血脉会变得宽大。
苍耳子有一个特点,能通窍止痛,不单通鼻窍,还通九窍。
耳朵、耳鸣、耳聋,在通气散里加苍耳子,其效加倍。
医谚药谚是医药文化世界里的瑰宝,比如,王不留行路路通,妇人服了乳长流,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早吃姜,胜参汤......熟读了,方知里面有大智慧。
治疗最多的就是鼻炎,一吹风鼻塞就加重,有毛能祛风,满身都是毛,毛毛粗粗糙糙的能祛风。
珍仔围的小伙子鼻炎,外面治不好,暑假回到珍仔围来。
四逆散和苍耳子散(苍耳子、辛夷花、白芷、薄荷),再加黄芪、党参。这十味药,基本上是通治慢性鼻炎。
苍耳子散四味药都带有芳香开窍作用。
苍耳子带刺能冲,辛夷花芳香通九窍,白芷还能将流出来的白色清涕止住,所有流白色的夜啼液体如口水,白带,白色的鼻涕,用白芷这风药能令白色的东西止住。白芷,白色的东西能止住。
白芷还是美白药,脸上有斑的用白芷。
辛夷花又叫木笔花,攒了一个冬天的能量,像笔杆子往天空一冲,再打开一朵花来,这个花是挺直、一柱擎天朝向天开,一吃到肚子里,那气就冲到鼻子上,有强大的冲鼻的功效。
家里只要备一瓶辛夷花粉,辛夷花打成粉,平时只要觉得鼻子痒,就是要感冒的时候,用热水一冲,加点生姜和红枣,就不感冒了,迅速提高抵抗力。
为什么要加生姜和红枣,因为辛夷花或苍耳子,就像将军在外面打仗,生姜和红枣,就像粮草,你在外面打仗,可以把风寒赶出去,粮草如果补给不上,虽然通开鼻子,很快要堵回去,这就是辛夷花。
薄荷就更不用说了,薄荷叶也有疏风消肿之功,它可以疏散鼻子水肿肿大。
为什么要加黄芪党参?培土生金。
鼻炎的孩子反复不好,运动量小,肺活量太小,肺开窍于鼻,中医治鼻不治鼻,治肺,黄芪,党参能提高肺活量,这对药加进去,基本上鼻子就能通开,他吃了一周左右,鼻炎到现在都没犯过。
当然还教他金刚腿,回去练,我体会到苍耳子治鼻炎鼻窍不通效果很好。
巅顶痛用藁本。
但是藁本拿不下时,要加苍耳子,因为朱良春老先生认为,苍耳子有通督脉上巅顶的效果。
巅顶痛得不得了,好多药都上不了,藁本、苍耳子可以上达。
一个人巅顶被竹子砸到了,痛了很久治不好。
川芎茶调散加苍耳子、藁本,痛就好了。
川芎茶调散,能够偏正头痛皆可康,不管是偏头痛正头痛,它都可以康,那巅顶痛要加苍耳子、藁本。
苍耳子治感冒初起,就直接拔苍耳草水煮,不用吃就好了一大半,头放在桶里头,蒸气一起来,拿一个大毛巾把头盖住,一熏,鼻窍立马就开,就出汗。
汗出一身轻,一熏,当即就好了,然后再不要被风吹,喝点热粥。熏出汗来后胃就缺水,热粥一喝,一补就好了,就发作不起来了。
感冒初起周身酸痛颈部僵,苍耳子通督脉专入颈背,整棵拔过来熬水,然后利用蒸汽来熏头部,感冒初起,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如果邪气在皮肤,不管是什么病,首先要让皮肤出汗。
碰到一例顽固的浑身湿痒,抓哪哪痒,走来走去,痒得连饭都没法吃,吃饭就抓一下。
这种风痒属于走串性,要找有毛能祛风,有刺能消肿,穿破,能够行气的药物。
苍耳子身上长毛,叶又带角,子浑身都是刺,像一个毛球一样,像刺猬一样,走来走去。
整棵连带种子,拔出来熬水洗澡,有薄荷再加进去,因为薄荷加进去洗澡,会很清凉、很舒服,没有薄荷单这一味也行,洗完澡就好了。
有些肌肤表症,要用这个沐浴法。沐浴有个特点,要用温水,温水有什么好处。
第一温热能行气活血。第二温热,发散风寒。第三温热,能够开窍。
有些人说吃了苍耳子,有时效果不好。
吃的时候,一定是喝了凉水,或者煮的药汤放凉了喝的,不是趁热喝。凡是解表疏风,祛风湿的药,一定要药汤高过口腔体温喝,低过口腔体温喝效果不太好。
为什么?拿洗碗来说,用热水洗的干净,还是冷水?热水温热的水,洗得干净。
要除脂肪肝,肠道里的油腻,还有皮肤表面的风寒,要把它赶出来,必须要用温热的水。
凡是邪气遇寒则凝,得温则行。大凡邪气伤人,碰到寒凉的东西就凝固,碰到温暖的东西就通畅。
冬天溪流都是闭塞的,春夏天温暖,溪流很通畅。
苍耳子治疗浑身搔痒,风湿痹痛,还有感冒,鼻子不通,拉肚子肠炎。
有些肠炎是肠道里的细菌,脏东西作怪,苍耳子治肠炎有两个机理。
一般人想不到,朱老很赞叹这两个机理。
大便偏烂,肠炎好不了,苍耳子配苍术。苍有什么特点,天空叫苍天,很高的意思,苍天很大,能让你的气,聚到头顶上,拉肚子是气往下走,这是逆流挽舟法。
苍耳子、苍术要炒过,泡茶,大便不成形就好了。
大便不成形,拉稀,肚子胀痛,苍耳子、苍术泡茶,要炒过各0克左右,立杆见效,叫肠道里的风干机。
两个都是风药都能祛风,假如地里有一堆湿气,风一吹过去,很快就干了。
家里有湿气,拖过地赶紧把风扇打开,等一下就干了,肠子里夏天吃的冰冻饮料,都是湿气在那里做怪。
阿叔他说他肚子涨湿气重。拔苍耳子煮水喝,要么就用藿香正气,风能令水干。
风药会让肚肠里刮一阵风。刮一阵风,大气一转,百病乃散。
治病,没有思路不知道如何下手,就在阴阳和一气周流上用功,就让它旋转大气,开一些行气药让他放屁。
这是苍耳子治疗肠炎的独到之处。苍耳草,岳美中老先生用它治疗麻风病。
你想一下这么毒的病,都用它来去治疗。对于恶性流感,最好的预防就是苍耳子,对于普通流感,来临的时候苍耳子炒过泡水,或者熬水,体寒的人加一点姜枣,不寒的不用加,然后吃上几壶,讲话都比较大声,中气都比较足。
道家就练呼吸,来强身健体,排量增大,吞吐量增大,吞吐量增大的人身体好,而苍耳子通鼻窍,就能提升吞吐量。
《黄帝内经》形容那些高人都是,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一个背痛的患者,用四君子汤加苍耳子散,旁边的学生就说治鼻炎的,怎么能够治疗背痛。我跟他讲,诸窍易闭,那个窍闭则痛。
用苍耳子散不单治鼻炎,试试苍耳子散,打粉以后,通身从头到脚的痛,都能治。
头痛加川芎。颈痛加葛根。手臂痛加桂枝、桑枝。胸痛加枳壳、桔梗。背痛加姜黄。肚子痛加小茴香、厚朴。腰痛加杜仲、枸杞。膝盖痛加牛膝、牛大力。脚抽筋加淫羊藿、小伸筋草。
脚抽筋,痛得不得了,淫羊藿、小伸筋草加苍耳子散。为什么?这个时代,所有人都要提高肺活量,肺活量再大都不够大,到田地里练什么,练气门练肺活量。
肺活量怎么练?有些人说练不起来,给他包点苍耳子散,然后用小酒送服,一吃下去,整个人就想飘起来,普通不想动的,不得不动了,坐在那里坐不住了,好动多动的人要少吃一点。
中药用得好,可以辅助练功,吃了身体微微发汗,微汗过后汗出一身轻,肠通一身劲,汗一出来,浑身轻松,肠胃一通手脚都是力量。
人家问我怎么治病,我说我就三招,想办法让你出点汗,想办法让你大小便通一通。
就是汗、尿、便,汗可以排浊气,尿可以排浊水,便可以排浊渣。
工业有三大污染,废气、废水、废渣。人体也有三大污染,废气、废水、废渣。
有一个肝郁的人,用玫瑰花都没效果,我说玫瑰花是一个比较小气的花,身上带刺,它小转胸肋中的气,要用大气的来大转,叫他用苍耳子散,苍耳子、辛夷花、薄荷、白芷,吃下去胸肋痛就好了。
疏肝解郁搞不定的问题,一定要发散风寒。
一个抑郁患者,有一次感冒,吃了感冒药抑郁就好了。
他说比抑郁药还管用,为什么?
风药能够让人冲动,让人兴奋,让人富有活力,让人积极,所以这个人懒洋洋过来,我就知道苍耳子散,可以让他积极主动热情起来。
有些人说你要到外面谈生意,谈生意将成不成的时候,给他一杯凉的咖啡,他喝下去生意就不要了,给他热咖啡他喝下去就赶紧签了,热情积极。咖啡都有效果,包括苍耳子散。
我们要孩子们干活努力一点,苍耳子散加黄荆子煮成汤,大家每人一壶,喝上,然后一下子像打了鸡血一样。有一个好处,这是秘密,又不会有什么副作用。
像吃了兴奋剂一样,你看国家运动员,一查出兴奋剂,要取消运动员资格的。
但这个好厉害,为什么中国航天很厉害,背后都是本草在支持,航天员都服用本草的。
《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可以提高细胞的携氧能力和肺的吞吐能力,包括那些国家级运动员背后都有最厉害的中医为他们调本草。
吃了后血里不会有兴奋剂,这不是兴奋剂是本草。
吃了后,热情度会提高,干活的积极性会提高,我这边现在已经上升到不是治病,是治懒,治傲慢,傲慢的人要给他泻火,懒惰人要给他升阳,所以懒惰的人就用苍耳子草,傲慢的人给他来点苦的黄连、大黄让它下下气消消气,别那么硬顶着,不然很容易得高血压。
用药用得好,可以药品出人生来。
我问干活怎么样?干过后,手足浑身都是劲,如果干出这种感觉来就是对的,如果没有这种感觉,回去抓苍耳子散,试一试,保准一喝下去,下午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拼命干。
但是有的时候你怕后力跟不上,苍耳子散加点生姜大枣,六味药下去就是抗疲劳的最好药。
这个时代酒驾已经越来越少,疲劳驾驶还很多,疲劳容易出现事故障碍,要抗疲劳,苍耳子散有抗疲劳的效果,能够对抗身体的疲劳,凭什么?它能让浊气通过汗孔排出体外。
它是郁闷者的粮草,是懒惰者的福音。
要扒皮、见肉、拉筋、敲骨、吸髓,把中药里面最精华的都要把它挑出来。
而且要上升到人生跟道的高度,不上升到道的高度,治病很难真正潇洒起来。
老师常跟我讲当你百病,在五脏上转来转去,转不通,就跑到阴阳好一气上面来,五脏生克皆是虚位,唯阴阳二气流通,乃为真机,就阴阳二气流通,那才是中医的大秘密。
至于五脏生克还不是中医课的精华,中医最精华的是阴阳二气,一气流通。
我们看病为什么有的时候可以这么看,因为我是把握阴阳的,病人一来,我看他脚,拖着进来,那是腰脚方面湿气重,拖泥带水,我立马就会想到风药,苍耳子、羌活,就说让我瞧一眼你走路,我已经有方出来了。
我看到病人走来,头部是前倾的,我就知道这肯定是急性子。
走路前倾的,往前面倾的急性子,缓急止痛,芍药、甘草就用上了。
人家看我为什么四逆散可以用的那么灵活,我看到一个人疲倦来的,用柴胡,到时候你们观察,柴胡量可以放大一点。
看到一个人很亢奋很激动,我讲一句话,她讲五句话,噼噼啪啪问题问很多,芍药、甘草用量大一点,甚至枳壳,因为它可以刹车,柴胡配甘草就是加油门,枳壳配甘草是踩刹车。
开车开来开去,不就是把方向盘这个阴阳掌握好,就是在油门和刹车上面搞来搞去,用药也是这样,只要把方向搞明白,寒热阴阳,剩下的就是提速或者减速。
一个病人最奇怪,他一过来说,浑身不舒服,讲了十几个病,还没讲完,我药开好。
四逆散加苍耳子散。他说我浑身都是病。我说你浑身都是病,我就只有一气流通。
他说他还没讲完。我说你拿回去吃了再说。他有点半信半疑。
但是第三天过来复诊的时候,兴高采烈,乐坏了,他说浑身都舒服,睡觉好了。
奇怪为什么能够这样神奇,因为我觉得一个人,他所有病就是四个病。第一,外面风寒入体,苍耳子散。
第二,里面生气肝气郁结,四逆散。第三,饭桌上的菜太好吃了,拼命吃,饮食堵塞。四逆散有枳壳,解决食物堵塞。第四,手机太好看了,睡在床上就一直看,看到眼皮掉下来还看,看到十二点一点就精疲力尽,所以疲劳。甘草,还有黄芪、党参、苍耳子,抗疲劳,提升体能,补充体力,生姜大枣。
四逆散配合苍耳子散和党参、黄芪,以为只治治鼻炎吗,如果你懂得灵活运用,从头到脚的病都治。
如果受风凉空调冻得比较厉害,苍耳子散重用。如果饮食堵塞厉害,枳壳用0克30克。
枳壳乃破胸捶,能够从口腔一直降到肛门,一下子就下去了,叫破胸捶。
如果容易生气无事常生闷气,四逆散主之。
一个人有事没事就横眉怒目气就来了。
毁掉人生都有三种气,哪三种气?学生答:小气、怒气、傲气。
小气、怒气、傲气这三种气,会毁掉一个人的人生。
所以三种气不能吃,一吃就吃压气饭,吃出大病来。四逆散就专治这三种气。
而疲劳过度劳损,有甘草配合黄芪,你们经常黄芪、枸杞,没配甘草,黄芪配甘草古人讲,你服用过后会觉得有力从脚底涌出,黄芪、甘草、枸杞子,甘甜益气生肌肉。
从头到脚的病,就是外感风寒,内伤饮食,情志失调跟精疲力尽。
养生就四句话,慎风寒,节饮食,惜精神,戒嗔怒。
只要防住外面不要让风寒吹,也防住里面不要七窍冒烟,有句话讲得很好,莲华有种无人种,心火无烟日日烧。
莲华清净,为什么开心农场要建一个莲池?就是要表法。
这是治疗情志,饮食,风寒,还有疲劳的,这四方面,就是百病砍伐人体的四把刀。
我们坐卧不当风,空调风扇也不要吹,吹到天亮,不要对身体吹,所以第一把刀就让我躲掉了。
碰到好吃的不多吃,第二把刀我又躲掉了。
有个百岁老人身体很好,人家问他你长寿秘诀是什么?他说我比较懒,我也很少运动,我长寿秘诀就是好吃不多吃。
饮食方面,人因为吃一顿饱,吃撑一顿就损掉三日的寿命,这是戒吃撑。
第三,人生气大发火一次,三天就没能量,为什么说夫妻吵架,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因为大吵三、六、九要逢三天,因为你吵过后三天才能恢复,你才能再吵起来,不然你吵不起来。吵架跟动怒很耗能量,所以这方面又让我毙掉了。
熬夜,最能够让人精疲力尽。
这四把刀,你防掉了,今天回去包括养生治病,都有思路,四逆散之秘。
我拿四逆散、柴胡疏肝散、苍耳子散、川芎茶调散,我都可以拿他们来加减变化应付大部分疾病,杂病。
人家看到的是你的眼病、耳病、嘴病或者肠胃病,我看到的是风寒病、饮食病和情绪病,还有熬夜病。
会看的看本质,不会看的看热闹,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门道就是不受风寒,不生气,不吃撑不透支熬夜,仅此而已。
草药小贴士:虱母头,潮汕地区别名称为虱母头、虱母球、虱麻头、苍耳草、阳菜归、胶东仔、胶东只头、猪母带、羊母归、狗脚迹。外地别名称为苍耳、苍耳子、疾头婆、苍耳草、老苍子、菜耳、野茄子、苍刺头、痂头猛、野洛苏、草带妇、苍子。本品为一年生草本。生于田野、山坡、茺地、村房、路旁或人工栽培。
虱母头性辛、苦、性温,有小毒。内服发汗通窍、散风祛湿、解毒止痛。
外用止痒、消炎、排脓。入肝肺经。主治风寒头痛、菌疾、肠炎、伤风感冒等。
.治风热、伤暑感冒:虱母头茎、叶30克,野菊花0克,大青叶0克,水煎服,每日l剂,分次服,连服—3日。或虱母头根30克,水煎,冲红糖服。
.治过敏性鼻炎、副鼻窦炎:虱母头子3克,研细末,少量吹入鼻腔;另用荆芥适量研细末,每次0克,生姜汤冲服,每日服3次。或用虱母头子适量,炒去刺,研细末,每次3克,开水冲服,每日服3次。
3。治风湿性关节炎:虱母头根30克,加猪骨共煮,饮汤吃肉。
4.治肠炎、菌痢:鲜虱母头全草60克,加水80O—毫升,共煎至—毫升,每日分3次饮服。
5.治头风痛:虱母头根30克,瘦猪肉共煮饮汤吃肉。
6.治过敏性鼻炎:虱母头子适量,洗净,炒黄,研成细末,用开水冲服,每次5克,每日服3次。
文源:通玄医道
精彩文章回顾
梁冬说庄子:小代价解决人生大难题
《易经》智慧:自律,是最高的修身
7段心理学秘抄,道尽了中国家庭问题的根源和出路
当你不再证明自己时,美就绽放了
生物反馈疗法概述
为什么天气一冷腰腿就痛
黄连素居然是“三高”的克星?!
子宫肌瘤、甲状腺瘤、乳腺结节,一条藤结出的歪瓜,肝经一通全通
为什么老年人容易得习惯性便秘
李可用经方《续命煮散》治愈自己的中风病
疮痈原是火毒生,防风通圣散还能治痤疮
九香虫为治血管瘤专药,治疗方法好简单
揭秘“吞口水”的大秘密
嗅觉味觉下降补中益气合苍耳子散,口疮寒热须分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苍耳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麻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桂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紫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生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香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荆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防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羌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9-白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0-细辛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藁本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苍耳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辛夷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葱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鹅不食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胡荽(芫荽/香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薄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牛蒡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9-蝉蜕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0-桑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菊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蔓荆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柴胡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升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葛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淡豆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浮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木贼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石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寒水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知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芦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天花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6-竹叶/淡竹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7-鸭跖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8-栀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9-夏枯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0-决明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黄芩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黄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黄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龙胆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6-秦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7-苦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8-白鲜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9-苦豆子、三棵针、马尾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0-金银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连翘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穿心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大青叶、板蓝根、青黛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贯众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蒲公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6-紫花地丁、野菊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7-重楼(蚤休,七叶一枝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8-拳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9-漏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0-土茯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鱼腥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金荞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3-红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4-败酱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5-射干、山豆根、马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6-青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7-木蝴蝶(玉蝴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8-白头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9-马齿苋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0-鸦胆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3-熊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4-千里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5-白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6-四季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7-绿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8-生地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9-玄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0-丹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赤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紫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3-水牛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4-青蒿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5-白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6-地骨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7-银柴胡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8-胡黄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大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芒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番泻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芦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5-火麻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6-郁李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7-松子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8-甘遂、大戟、芫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9-商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0-牵牛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巴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千金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独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威灵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5-乌头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6-蕲蛇、乌梢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7-木瓜、蚕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8-伸筋草、寻骨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9-松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0-海风藤、青风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丁公藤、昆明山海棠、雪上一枝蒿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路路通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秦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防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5-桑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6-豨莶草、臭梧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7-海桐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8-络石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9-雷公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0-老鹳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穿山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丝瓜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3-五加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4-桑寄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5-狗脊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6-千年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7-雪莲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8-鹿衔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9-石楠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0-藿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佩兰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苍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3-厚朴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4-砂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5-白豆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6-草豆蔻、草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茯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薏苡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猪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泽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冬瓜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玉米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葫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香加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9-枳椇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0-泽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蝼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荠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车前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滑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木通、通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瞿麦、萹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地肤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海金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9-石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0-冬葵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灯心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萆薢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茵陈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金钱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虎杖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地耳草、垂盆草、鸡骨草、珍珠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附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干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9-肉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0-吴茱萸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小茴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丁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3-高良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4-胡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5-花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6-荜拔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7-荜澄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8-陈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9-青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0-枳实、枳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木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沉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3-檀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4-川楝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5-乌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6-青木香、荔枝核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7-香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8-佛手、香橼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9-玫瑰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0-绿萼梅、娑罗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薤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天仙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3-大腹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4-甘松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5-九香虫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6-刀豆、柿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7-山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8-神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9-麦芽、谷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0-莱菔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鸡内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鸡矢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3-使君子、苦楝皮、槟榔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4-南瓜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5-鹤草芽、雷丸、鹤虱、榧子、芜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6-小蓟、大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7-地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8-槐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9-侧柏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0-白茅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苎麻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羊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3-三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4-茜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5-蒲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6-花蕊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7-降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8-白及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9-仙鹤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0-紫珠、棕榈炭、血余炭、藕节、檵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艾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炮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3-灶心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川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延胡索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郁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姜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乳香、没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五灵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夏天无、枫香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丹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9-红花、桃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0-益母草、泽兰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牛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鸡血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王不留行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月季花、凌霄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土鳖虫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马钱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自然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苏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9-骨碎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0-血竭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儿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刘寄奴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三棱、莪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水蛭、虻虫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斑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穿山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半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天南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9-白附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0-白芥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皂荚、皂角刺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旋覆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3-白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4-猫爪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5-川贝母、浙贝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6-瓜蒌(全瓜蒌、瓜蒌仁、瓜蒌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7-竹茹(竹沥、天竺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8-前胡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9-桔梗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0-胖大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海藻、昆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黄药子(黄独)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3-海蛤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4-海浮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5-瓦楞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6-礞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7-苦杏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8-苏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9-百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0-紫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款冬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马兜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3-枇杷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4-桑白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5-葶苈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6-白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7-矮地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8-洋金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9-华山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0-罗汉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满山红、胡颓子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朱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3-磁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4-龙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5-琥珀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6-酸枣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7-柏子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8-灵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9-缬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0-首乌藤(夜交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合欢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远志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3-石决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4-珍珠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5-牡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6-紫贝齿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7-代赭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8-刺蒺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9-罗布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0-生铁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羚羊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牛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3-珍珠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4-钩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5-天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6-地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7-全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8-蜈蚣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9-白僵蚕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90-麝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9-冰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9-苏合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93-菖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0-人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0-党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03-西洋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04-太子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05-黄芪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06-白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07-山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08-白扁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09-甘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0-大枣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刺五加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绞股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3-红景天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4-沙棘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5-饴糖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6-蜂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7-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8-紫河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9-淫羊藿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0-巴戟天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仙茅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杜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3-续断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4-肉苁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5-锁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6-补骨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7-益智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8-菟丝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9-沙苑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30-蛤蚧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3-核桃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3-冬虫夏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33-葫芦巴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34-韭菜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35-阳起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36-紫石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37-海狗肾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38-海马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39-哈蟆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40-羊红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4-当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4-熟地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43-白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44-阿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45-何首乌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46-龙眼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47-楮实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48-沙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49-百合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50-麦冬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5-天冬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5-石斛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53-玉竹(葳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54-黄精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55-明党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56-枸杞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57-墨旱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58-女贞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59-桑椹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60-黑芝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6-龟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6-鳖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63-麻黄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64-浮小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65-糯稻根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66-五味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67-乌梅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68-五倍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69-罂粟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70-诃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7-石榴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7-肉豆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73-赤石脂、禹余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74-山茱萸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75-覆盆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76-桑螵蛸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77-金樱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78-海螵蛸(乌贼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79-莲子(莲子心、荷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80-芡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8-刺猬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8-椿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83-鸡冠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84-常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85-瓜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86-胆矾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87-雄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88-硫磺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89-白矾(明矾)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90-蛇床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9-蟾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9-樟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93-木鳖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94-土荆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95-露蜂房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96-升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97-大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98-轻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99-砒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00-铅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0-炉甘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六册-0-硼砂
==========END==========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广告是系统随机配发,我们无法详细控制、选择。请您切勿购买任何动物制品、肉食。不要买渔猎、捕鸟的器具,拒绝杀生。不要玩杀人游戏,杀人游戏与实际杀人果报基本相同;不要看色情文章,万恶淫为首,邪淫是轮回和灾祸的根本。因果报应,如影随形。切记!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本号菜单中,有完整的入门系列,视频系列.欢迎大家学习.
学习古中医,伤寒论经方传承
厚德载物!草木金石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