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黄金白银,我想到的是:
解放前,某乡绅准备逃命,他变卖家产,身揣金条若干,漂洋过海远离故土,在异国他乡历尽艰辛、建功立业。。。。。
在劫匪片里,有人抢劫银行金库,费尽功力终于打开金库大门,哇!满满一堵墙的金砖,扑入眼帘。同时也触发了报警器,顿时警笛声大作!劫匪们在惊慌中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的速度往麻袋里塞金砖,准备夺路而逃。。。。。。请自行脑补后续情节。对黄金白银的硬通货地位,古今中外皆如此。即使已成为艺术品的黄金,也“总是会发光的”:唐代莲瓣纹金宝子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从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中,能证明马克思所言不虚:元素周期表图源网络在元素周期表的大家庭里,金、银、铜三位金属“泯然众人矣”,位于第11列,属于同一副族IB。铜Cu是29号元素,银Ag是47号元素,金Au是79号元素。作为金属元素,他们的外层电子结构稳定,不易得失电子,因此化学性质相对稳定。以金属的活泼性来说,铜、银、金的金属活泼性是逐渐减小的,这就是为啥铜更容易生锈,而金最能保持本色的原因。可充当货币的金属,应该稳定性更强、更具稀缺性,更易于铸造、储存等。这样一来,“货币天然是金银”。但是,无论黄金还是白银,只有铸成一定货币形态并作为商品交换一般等价物时才具备货币的各种职能。一般的黄金制品并不直接作为一般等价物。像上图的唐代莲瓣纹金宝子(宝子是僧家使用的香炉),就不能直接当货币用。唐代人在购买商品时会先将黄金制品变卖为铜钱,然后使用铜钱支付。但黄金在当时仍然发挥了大额支付手段和储藏手段的货币职能。往远了说,早在商代,黄金就被视为贵重的财产。河南郑州早期商代墓葬中,曾经出土了一件由金叶制成的夔龙纹装饰品。东周时期,楚国直接使用黄金作为货币,大量铸行金版。金版的铭文多种,在前面提到过“郢爯”(点击文字链接回顾)。楚国的货币体系可谓独树一帜,还有一种货币叫铜钱牌,可兑换黄金。楚国的铜钱牌(视金四朱)铜钱牌中央铸有浮雕圜钱,钱文释为“视金四朱”,这是指铜币与黄金的兑换比价。此牌可兑换黄金四铢。前面提到的“视金一朱”,可兑换黄金一铢。这种铜钱牌堪称珍品,倍受藏家喜爱,价值不菲。战国时期,还出现过银布币。战国时期的银空首布银空首布为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白银钱币。但并不流通使用。还有金贝、银贝等。战国时期,秦国的黄金以“镒”为重量单位。一说1镒为20两。一说1镒为24两。这一单位沿用到汉初。黄金在秦代是上币。但秦代规定,白银只能作为器饰宝藏,而不能作为货币使用。秦汉时期,黄金是大额支付手段。西汉时期,黄金改以“斤”或“金”为称量单位。1斤为16两。约合今天的克。黄金在西汉应用范围之广,数额之大,居历朝之首。西汉时的黄金使用非常普遍,主要用途是作为支付手段,用于赏赐、税捐、赎罪、贿赂、馈赠、聘娶、悬赏、和戎等。西汉初年,所使用的黄金多铸成方或圆饼。汉武帝时期,出现了马蹄金。据《汉书》记载,太史二年(前95年)时,汉武帝外出巡视,登西陇高原喜获白麟(白色的麒麟),在渥洼水见天马,在泰山拾到了黄金,汉武帝认为这三件事是祥瑞之兆,就将原来的方饼或圆饼状的黄金改铸为麟趾金、马蹄金,专门用于赏赐各诸侯王。参观过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展的,一定对马蹄金不陌生。此金五铢铸于西汉中晚期,含金量达到95%,是我国最早的方孔圆钱形制的黄金铸币。西汉金五铢是压胜钱,而非通货。汉代之后,金价逐步上升,至南北朝时,金银常常以“两”为单位。北魏天兴七年(年)铸金币,钱文为“天兴七年”。对金币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南朝齐梁间,南梁开国功臣吕僧珍生子,宋季雅送一千枚金币的事。其后历代均有对金币的文献记载。唐以后,历朝金银均以“两”为单位。唐代出现金、银铤,用于储藏、支付与流通。此银铤出土于大明宫遗址。是杨国忠在天宝十年(年)进奉的。当时节度使等地方官员向皇室、朝廷进奉之风盛行。银铤表面錾刻进奉者的官职、姓名、时间及银料来源,以备核查。宋代曾铸造大量金币,宫廷和民间都很多。宋代金银通货形式多样,常见为锭。有五十两、二十五两、十二两半等重量形制。南宋的大银锭,主要用于大额支付与大额货币财富的转移。由于贵金属金、银在日常交易中不方便使用,所以在北宋都城东京与南宋都城临安等大城市,有经营金银与铜钱兑换的金银铺。有人在《清明上河图》中,找到了金银铺。元代,白银作为纸币的保证金,银锭多为五十两,底部铸“元宝”二字。把银锭称作“元宝”正始于此。蒙古政权促进了亚欧大陆在白银货币基础上的一体化。至明代立法用银纳税,白银实现了真正的货币化。出土于定陵万历皇帝墓的金锭。根据其铭文可知,为明万历四十二年,由云南布政司上交的十两重的足色金。明代的银锭较多,金锭罕见。明代用作盐税的银锭。万历通宝银币(背矿银四钱)
明中期起,朝政日益腐败,统治阶层豪奢之风日盛。万历二十四年(年),遣內官为矿使,赴全国督开矿银,以“矿税”之名进奉内库。至万历三十三年(年),9年间共得银三百余万两,只有小部分用于铸造银钱。清代是金银锭的繁荣期,官私均可铸造。饷金金币是清末王树柟任新疆布政使期间,奏请度支部(清代光绪年间掌管财政的官署)同意后,采购沙金,使用西式机器在迪化城外水磨沟机器局铸造的金币。面值有五钱、二钱、一钱,三等。制造饷金金币只用了黄金五百两,传世极罕。此金币含金量90%。清代末年,币制混乱,为整顿币制,统一货币,有大臣倡议金本位制,但因我国地广人多、产金量少等原因,最终放弃。大清金币是机制币,铸于光绪三十二年(年)与三十三年(年),最终未流通。乾隆宝藏是我国最早的自铸银元。钱背为“乾隆宝藏”的藏文,藏语称“章噶噶根”,是后来藏币的基础。嘉庆九年伍拾两银元宝道光十八年玉田县银元宝
新疆饷银是清末新疆地方银币的一种。清光绪三十三年(年),新疆机器局始铸饷银,用于发放官兵俸饷。有一钱、两钱、四钱、五钱、一两几种面值。我国唯一铸有帝王头像的钱币,见过吗?这是四川卢比。四川卢比是我国最早铸有人像的银币,也是我国唯一铸有帝王像的银币。这上面是光绪帝的形象啊。光绪年间,四川地方政府仿外国卢比造四川卢比,目的是抵制和削弱外国卢比的入侵。外国卢比是指英属印度东印度公司的卢比,简称印度卢比:英属东印度公司1卢比银币
这个印度卢比上的头像是维多利亚女王。把维多利亚女王的头像替换成光绪帝的头像,就制成了四川卢比。四川卢比的含银量不高,一般只有百分之七八十,高点的有百分之九十。四川卢比的流通范围比较窄,只在四川和西藏流通。现在很受泉家和钱币爱好者的喜爱,行情看涨。看着光绪帝的头像,想起了后来民国时期的“袁大头”,比四川卢比流通范围更广得多。小时候见过袁大头,印象还挺深刻。袁大头图源网络钱币展内容太多,无法一一呈现。还有纸币、花钱和制作工艺等介绍,也很有意思。写太长了,先到这里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