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马蹄金 > 马蹄金作用 > 正文 > 正文

佛说阿弥陀经第六堂课青色青光,黄色黄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1/8 23:07:37

我刚才听大家读《阿弥陀经》,内心发了一点感慨。端午节是纪念谁的?屈原。屈原是特别有才华的一个人,文才、学问、文章、辅世之才都是一等一的,但是因为不愿意同流合污,投汨罗江死了。

我感慨什么呢?感慨他没听过《阿弥陀经》。论才华、智慧,他肯定都有。昨天我们编辑部学了一篇文章,是净宗法师的《信仰与智慧》。“智慧”包括两部分:“智”是知进守退,“慧”是知空无我。像屈原这样的人,他在“知空无我”这方面稍微差一点,尤其没读过《阿弥陀经》,他就不知道退到哪里,“空无我”这些道理他也很难了解。所以,可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有多重要。

屈原那时候虽然已经有了佛教,但是还没传到中国,所以也等于没有,对他来说就不是“今现在说法”,他出生得早了一点,有点可惜。不管是什么原因自杀,果报都不好。所以,这样比较起来,虽然我们的智慧、才华、学问比不上屈原,但是比他有福报,我们甚至还能念佛超度他。

上节课我们讲了“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考考大家,“七重罗网”就是七重吗?不是,是很多重。“栏楯”,“楯”是什么?“楯”是横木;“栏”是竖着的。我上次说过,《阿弥陀经》对极乐世界依报的描述有四段,这一段是描述什么的?住处,住的宫殿,还有宫殿周围的环境。今天我们学习下一段。

四、宝池莲华段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一)明生处庄严

这一段讲的是生处。我们所有念佛人都是生在莲花苞里,这一段就是围绕生处展开的。

因为莲花苞在池中,所以先讲七宝池;莲花苞又在水上,所以有八功德水。除了这些,还有阶道、楼阁等等,这些都跟我们的生处有关系。所以,这一段分为三部分:宝池、宝楼、宝莲花。

(二)《法事赞》的解释

善导大师在《法事赞》里对这一段的解释是:

愿往生,愿往生!

极乐世界广清净,地上庄严难可量。

八功香池流遍满,底布金沙照异光。

四边阶道非一色,岸上重楼百万行。

真珠玛瑙相映饰,四种莲华开即香。

十方人天得生者,各坐一个听真常。

是故彼国名极乐,众等持华来供养。

“愿往生,愿往生!极乐世界广清净,地上庄严难可量”,因为这是在地上,没说虚空的事。

“八功香池流遍满”,“八功”是什么?就是八功德水。“香池”,水是带香味的。“流遍满”,整个极乐世界到处都有七宝池、八功德水。为什么要“遍满”呢?因为生的人太多了,都是生在七宝池、八功德水中,所以生处就得多。古大德说“日日人生雨点多”,每天往生的人就像下雨时的雨点那么多,所以必须“八功香池流遍满”。

还有一个地方生的人也很多,大家知道是哪里吗?地狱。有句话叫“下地狱如箭射”,战争的时候,两方军队互相射箭,就像那么多。所以,这两个地方都是人多的地方,何去何从,大家自己选择。

“底布金沙照异光”,这句话是根据经上哪句话来的呢?“池底纯以金沙布地”。为什么“照异光”呢?“照异光”就是有各种颜色。因为“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每种宝都有不同的颜色,照到水里,水里的金沙可以反光,反过来的就光有各种颜色。

“四边阶道非一色”,“异光”就是从这来的,因为“非一色”,所以有“异光”。

“岸上重楼百万行”,这是经上哪句话?“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百万行”就是很多,一重一重。

“真珠玛瑙相映饰”,这句是连着上面的,就是楼阁及四边的阶道都镶嵌着真珠、玛瑙,相互映饰。

“四种莲华开即香”,这是经文上的哪一句?“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四种光色的莲花一开,带着莲花的香气,因为“微妙香洁”。

人在那里干吗呢?“十方人天得生者,各坐一个听真常”,每个人都有一个莲花座。在极乐世界,不是坐在这种低劣的、不值钱的、丑陋的椅子上,而是坐在莲花上。“真常”就是涅槃之法、解脱之法,也就是佛法。听“真常”是怎么听的?谁给他讲的?有各种听法,比如水本身就讲法,水上的花也讲法,树也讲法,风也讲法……本质来说,都是阿弥陀佛在讲,“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阿弥陀佛不仅可以变成鸟,比如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还可以变成各种各样的形态,都在讲法。

“是故彼国名极乐,众等持华来供养”。

等我们把《阿弥陀经》讲完,基本上对善导大师的《法事赞》也熟悉了。

(三)结构及分科

宝池是分三部分来讲的,就是池中、池底、池边。池中是怎样的?“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是“纯以金沙布地”;池边是“金、银、琉璃、玻璃合成”。

下面是宝楼,只是一句话带过,很简练,“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只讲了一方面,楼阁是以七宝装饰的。楼阁起什么作用?可以住,可以聚会,也可以听法,有很多功能。

再下面是莲花。这段文字虽然很短,但它里面的结构还是很细致的。讲到莲花又有三部分:第一是莲花的形量,它有多大呢?“大如车轮”;除了形量,还有莲花的色跟光,就是“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再下面,“微妙香洁”,这是讲莲花的四德,极乐世界的莲花有四种德——微、妙、香、洁,等会儿我会细讲,什么叫“微”,什么叫“妙”,什么叫“香”,什么叫“洁”。

最后总结一句“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是这一段的分科、结构。

(四)释义及要点

1.释“七宝”

首先说“七宝”。极乐世界的宝有很多,这里也不是第一次出现“宝”,前面就说“皆是四宝,周匝围绕”。“七宝”就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当然,不同的解释有所出入,但基本上都差不多。

为什么极乐世界总是出现“宝”,比如“四宝、七宝”,为什么总有这样的词呢?《圣经》里也有类似的话,“天国镶嵌着各种珠宝”;包括欲界天,也出现各种宝。极乐世界就更不用说了,比如“黄金为地”,黄金也是一种宝。

其实我在讲《往生论注》的时候讲过,《往生论》里有两句话叫“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备诸珍宝性”,意思就是极乐世界的万事万物,哪怕是一粒微尘、一滴水,都具备宝性,都是宝,没有东西不是宝物。“宝”代表稀有、珍贵、殊胜、难得。

我们这个世间的宝贝人们都喜欢,但有时候容易给人带来伤害。佛经里有一个故事:佛带阿难走在路上,看到路边有一袋黄金闪闪发光,佛说:“阿难,你看那是毒蛇。”阿难说:“对,是毒蛇。”两个农夫从旁边经过,“这两个比丘什么眼神啊,这哪里是蛇,明明是黄金啊!”然后等佛和阿难走过去之后,就偷偷把黄金运回家了。第二天,丢黄金的人告到官府,官府到处查,结果就查到这两个农夫家,人赃俱获,“是你们两个偷了”,就把他们押进大牢,其实他们是捡的,然后就把他们打死了,临死之前他俩说:“佛说的确实没错,的确是蛇,不是宝。”

所以,我们这个世间的宝就有这样的缺陷,因为人多宝少,都在争,都在抢,宝物不够丰富就引发争端,引发人心的不平、贪欲等等。但是极乐世界不会这样,极乐世界的宝物极大丰富,昙鸾大师说“相忘于有余”,因为太多了,所以大家互相之间不用争抢,足够每个人用的,无论有多大的贪心都够用,所以大家相互之间就不必相濡以沫了。

初学佛的人会有一种观念,“你们总说极乐世界又是黄金又是七宝的,俗不俗啊?”记得第一次研修班的时候,我讲到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有人就说:“老说黄金为地,太俗了吧!”因为在我们这个世间,一提到黄金就想到又粗又重的金链子挂在脖子上,那不是土豪吗?或者是大金戒指,或者镶着一排大金牙,我们想到的都是这种景象,“极乐世界到处都是这样的东西,俗不俗啊?”甚至一般人都认为,讲到钱就挺俗的。为此我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回应他,题目就叫《极乐世界黄金为地很俗吗?》,我给大家读一读:

前几天研修班上课时,大家讨论到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

有一位学员说道:“本来听说极乐世界七宝池、八功德水,天乐鸣空、衣食自至,感觉挺自在的,还挺想去的,可是后来听到说极乐世界大地是用黄金做的,顿时就不想去了。”我问:“为什么呢?”她答:“唉!黄金多俗啊,我可不想去那么俗的地方!”

她的言外之意是去的人也很俗,她不愿意流俗。

呵呵!

其实碰到这样的问题早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之前我和另外一个人,就曾经有过这么一段对话。

有人问我:“佛教不是戒贪的吗?怎么极乐世界还弄得满地黄金,这不是勾人的贪心吗?”

我回说:“要不勾你的贪心,你还不去呢!只不过我们一般不称其为贪心,我把称之为愿生心。“贪”是一种过分的索取心,而“愿生心”的“愿”,是很平和的、理性的、正常的、合理的。”

贪其实是过分的,是超越自己本分的一种过度的索取;但愿生是平和的,内心不起波澜,是合理的、正常的,甚至是佛所期许、嘉许的。

“那这不就跟佛法的空性、般若的原则相违背吗?”

懂的还不少,“空性、般若”都知道。

“不违背,你只知道空,哪里知道空有不二,真空中能生妙有?

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佛性中具足万法,万法中自然包括一切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佛性是“常乐我净”的,世间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在佛性当中。说实在的,我们人间一切美好的东西也都是从佛性中透发出来的,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

阿弥陀佛不是说他在做法藏比丘时,摄取二百一十亿国土中之精华,

说是“二百一十亿”,实际上是整个法界,任何一个星球,任何一个世界,所有美好的东西通通摄取到他的极乐世界去,包括我们娑婆世界美好的东西,在极乐世界都有。不好的就不要,好的全摄取过来。

黄金肯定也是一切美好事物中之一。

不然我们人间为什么都喜欢黄金呢?从古至今谁不喜欢黄金?金灿灿的,很柔软,而且非常重。

不要说黄金很俗,黄金本身有错吗?黄金俗或不俗,勾人贪心什么的,那只是时代、社会、人心对黄金赋予的成见罢了。”

黄金俗与不俗都是人定的,都是人给加的帽子,黄金本身没有错。

“那到了极乐世界看见那么多黄金,岂不是更贪了?”

他说的对,符合我们娑婆世界的原理,贪心不会因为你得到了那个东西就满足,得到之后反而让你的贪心更大。佛在经上有个比喻,“如火益薪”。人在贪求某一种东西的时候,特别想要这个东西,要到了,得到了,这时候就像往一团火里丢了新柴,火不仅没熄灭,而且烧得越来越旺。得到的东西就是新柴,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所以他问的是对的,符合我们娑婆世界的规则,但是不符合极乐世界的规则。

“不会的,一旦往生,以前所有贪心全变成觉心。

人只要往生,贪心就立刻变成觉心。

佛经中说,曾有位菩萨名叫爱作,

这是《大宝积经》里说的,《往生论注》里有引用。

他长得十分端正庄严,以至于所有妇人见之皆生染著贪恋之心。

长得太好了,迷倒一大片女子。就像古代的潘安,他推着车走在路上,因为他长得太好了,所以不管是老的、少的、年轻的、年老的,都给他丢桔子,丢香蕉,丢水果,丢吃的,把车都给填满了。爱作菩萨就是这样的人。

但这些妇人不仅没有因为贪恋男色下堕,反而后来或死生天上或发菩提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位爱作菩萨曾经发愿:凡有对我生染心者,我皆令升天上乃至发菩提心成佛。

他有这样的愿:“只要是对我动心的、贪恋的,不仅不堕落,我反而让你往上走。”他就有这样的力量。

你想想看:一个普通菩萨都有此殊胜功德转染为净,何况佛中之王的阿弥陀佛呢?”

这样的案例在小乘教法里是完全不成立的,我们翻开小乘经典,全都是呵欲的语言,特别多。可是大乘佛法就不一样,非常圆通、圆融,所以就有这样的事发生,能转染成净,因为菩萨有这样殊胜的大愿和殊胜的功德,他有这样的能力。

一个普通的菩萨都有如此殊胜的功德,何况是佛中之王的阿弥陀佛呢?他就不能把我们对黄金的染心变成觉心吗?当然更可以了。

“那极乐世界的黄金到底是怎么样的?”

“到了极乐世界你才发现,原来佛讲的黄金并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黄金。极乐世界的黄金原来就是阿弥陀佛本身,是佛的正觉妙心真实功德自然所化,如善导大师所说:‘诸宝林树,皆从弥陀无漏心中流出;由佛心是无漏故,其树亦是无漏也’,宝树如是,其他亦然。

黄金也一样,也是从阿弥陀佛的无漏心中流出来的。

你会发现,娑婆世界的黄金,冰冷,坚硬,吞进去还能要人命,

“冰冷”,它毕竟是金属,所有金属都是冰冷的;“坚硬”,它再软也是金属,有一定的硬度;吞进去就死了,《红楼梦》里的尤二姐就是吞金而死。

而极乐世界的黄金温暖、柔软,带有奇妙的香味,看起来更加光耀绚烂,还能像八音盒一样发出声音,

可以当念佛机,还可以当播经机,手机的功能它通通都有。

音乐、讲法,随意切换,闻音当下开悟证果;捡起来一块,还能变成美味面包吃下去,吃下去烦恼全无,这黄金还能……简直无所不能,时时随人心意,我们说人工智能很奇妙,殊不知,极乐世界的佛工智能才厉害呢!”

“那佛为什么不直接说极乐世界万物都是佛心所化?岂不更省事?”

那就不用说这些了,只说“去极乐世界吧,极乐世界都是佛心所化的”,没了。

“可是佛真要那样说,你听得懂吗?就算你能听得懂,你又能体会多少正觉妙心的深妙处?即使你也听得懂,又对佛性有深刻体会,可是你的八十岁老娘可以听得懂吗?八千年后法将灭时,人们听得懂吗?”

你要向你的母亲弘法,你讲“极乐世界都是佛心所化的”,没用,对她来说完全不能理解。就算你八十岁的老娘有文化,也听得懂,可是八千年之后,佛法将灭的时候呢?那时候的人听得懂吗?我们这样普普通通的人,到那个时代都是大学问家、大学者、大智慧者,那时候的人完全没办法听懂。

“貌似听不懂。”

“那就是了。本来极乐世界的真实境界,是无法用娑婆世界任何一种语言来说明的,经中所描述的跟那里的真实境地比,恐怕连亿万分之一都不到。但是佛又必须让娑婆世界绝大多数人能听得懂,想象得到,进而生起想要去的心,所以不得已,顺着凡夫的凡情喜好来相似说之。”

这是不得已的。

“嗯,你这么说我就有点懂了。那佛说极乐世界黄金为地,就只是为了让人好理解,生起愿生心吗?”

鄙见应不止于此,佛智弘深,随发一语,即有无量显义和秘义。

因为佛的智慧很深很广,随便说一句,既有很深的显处的意思,也有秘密的、隐秘的意思。

我以凡小之见来略举几端吧:

一、黄金是财富的象征。人间有多少烦恼之事、不平之事,乃至人为的战争灾难,本质而言,不都是为了争夺财富?一个世界里最普遍、最平常之物——大地,在极乐世界居然全是黄金合成,显示出极乐世界极大富有,人们自然可以“相忘于有余”,绝不会因为财富分配不均产生纷争。又像马克思说的:物质极大丰富,才能发展出高度的精神文明,极乐世界佛国净土绝不可能还要为了物质去劳作奔营。另外,财富也是福报的象征,极乐世界往生者很快即福慧两足,福人居福地,自然展眼望去,皆是福报盈满之相。

有福报的人只要睁眼一看,福报就在眼前。

二、黄金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稳定的金属元素,既不易氧化,也不易烧坏,保存万年皆不变。

有句话叫“真金不怕火炼”。

去年长沙出土的海昏侯马蹄金金光闪闪,和两千年前新做出来的时候没什么两样。

因为黄金最稳定。

世上万物里,再没有什么比金子更能比喻佛性之真实不坏、如如不动,既染污不得,也不能擦得更净。

在我们这个世间,只有金子才能表达这个含义。

极乐世界往生者人人具此真心,无怪乎连身体也是紫磨真金呢!

我们往生之后,身体都是金子做的。有人说“会不会很沉啊?”不会的。

三、黄金贵重无比,比喻佛性珍贵无价,往生极乐者都是净心菩萨(八地以上),堪为十方众生仰尊;黄金延展性极好,听曾杨(金箔画艺术家)说一克黄金做成极薄的金箔可以铺满整个足球场,比喻佛心柔软无比,往生极乐的人身心柔软,如天亲菩萨言“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黄金可以打成各种器物,比喻佛德起用,应化无方,

佛德起用的时候可以应化无方,应以何身得度,他就现出何身。

往生极乐的人——“或现神通而说法,或现相好入无余,变现庄严随意出,群生见者罪皆除”。

四、黄金本来在金矿中,得到提炼才能“从无到有”,比喻佛性本来即在凡夫心中,需经修行(含自力与他力)才能显现,“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金子就在金矿中,金矿里本来就有金子。佛性就在凡夫的心中,每个人都具足,只要有合适的因缘,都能成佛。

而一旦提炼成金,再不可能入矿。极乐世界的人一旦往生,即成佛身,永远不会再轮回迷妄之界。

这么分析起来,你还觉得极乐世界黄金为地很俗吗?

以此类推,黄金是这样,其他的六宝也一样,都有它要表达的内涵。

2.释“八功德水”

再讲“八功德水”。水对我们这个世界的人来说很重要,万物只要是有生命的,都起源于水。我们现在生活,可以一天没电,但是不能一天没水,水很重要。所以,极乐世界也是顺着我们这个世界的观念习性,也有水。但是,极乐世界的水跟我们这个世界的水不一样,具有八种功德,所以叫“八功德水”。哪八种功德呢?第一,澄净;第二,清冷;第三,甘美;第四,轻软;第五,润泽;第六,安和;第七,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第八,饮已长养诸根,增益善根:这就是跟我们娑婆世界的水比较起来不一样的地方。

第一,澄净。对应我们娑婆世界的水是“浑浊”。我们这个世界最清的水,相对于极乐世界的水来说都不够清澈,有种种杂物。

第二,清冷。这个“冷”不是让我们感觉直打哆嗦的那种冷,而是“清凉”之意。我们这个世界的水,热的特别热,太热的水对人有伤害,太凉的水又受不了。到极乐世界就没有这些问题了,随你的心意,想什么温度就什么温度。

第三,甘美。喝起来非常甘美,很甜。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水都是甘美异常的。

有一个公案,佛已经灭度好长一段时间了,有一位一百多岁的老比丘去一位居士家应供,那位居士非常恭敬他,给他做了一桌子好饭好菜。老比丘尝了一口粥,就皱起了眉头,把那位居士弄得挺尴尬、挺窘迫、挺着急,“扑通”就跪下来了,“法师,是不是我做的饭不好吃?还是照顾不周到?还是什么规矩没做好啊?”老比丘眼睛一闭,说:“都不是,而是勾起了我的回忆。”他不禁感慨,回忆起佛在世的时候,竹林精舍前面有一条小溪流过,他说:“当时小溪里的水比这个粥要甘美百倍、千倍、万倍,就那么好喝。没想到才过了一百年,人间的水都已经这么无味了。”

以此类推,我们现在离那个时代又过了两千三四百年,可以想像我们今天的水有多难喝,也可以想像,我们这个时代的水果也好,大米也好,粮食也好,蔬菜也好,跟过去不能比。其实不用跟过去比,就跟我小时候比,我家院子里种的西红柿、黄瓜,一上学就摘两个放口袋里,可好吃了,现在去街上买的黄瓜、西红柿,完全没有那种味道。

这就是共业所感,越来越不行了,人的福报在急剧下滑。比如空气、水源、粮食、菜,这些对人来说是最基本的东西,但是越来越不如以前了。我们不要看科技发达了,但是那些不一定会给我们的身心带来平和,带来幸福,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损的。

第四,轻软。极乐世界的水在触觉上摸起来很软,不像我们这个世界的水有时候很硬,甚至像发大洪水的时候,冲击力很大,房子都给冲倒了。

第五,润泽。这个润泽不是指润泽水土,而是指润泽人的身体,让人的身体得到滋润。

第六,安和。不像我们世间的水,比如黄河决堤了,把所有东西都冲走了;极乐世界的水不会这样,它很安和的。

第七,饮时除饥渴。极乐世界的水不仅能解渴,饿了喝它也能解饱。我们这个世界的水不行,像我小时候下地干活,到了中午还没吃饭,我跟我妈说“我饿了”,我妈说“喝点水”,但是喝了还饿。极乐世界就不一样,喝了真能解饱。

第八,饮已长养诸根。眼睛不太好的喝点极乐世界的水,喝完之后眼睛就亮了,“长养诸根”嘛;耳朵耳鸣,一喝极乐世界的水耳鸣就好了。

我们这个世界的水喝多了水肿,不喝又渴得要命,总之有种种过患。而且,这个世界的水储存得太久就坏了,就会发臭;极乐世界的水不会这样,它是活水。

这是“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

3.释“宝池”

(1)池底

“池底纯以金沙布地”,这里有一个“纯”字,就是纯粹,不杂余物,全都是小粒的金沙。有人问“光着脚踩下去会不会硌得慌?”不会,这里的黄金是软的,有弹性,“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

我们这个世界的河底有金沙吗?如果有金沙,大家都去淘金了。没有金沙,有的只是又脏又臭的淤泥。我小时候去河里游泳,经常走着走着脚就被玻璃划个口子,或者踩到鱼钩上,拔都拔不出来:我们这个世界的水底都是这些东西。但是极乐世界不一样,“纯以金沙布地”,不仅很庄严、很美妙,而且很有价值。

这是池底。

(2)池边

我们再看四边阶道。什么叫“阶”?什么叫“道”?“阶”是阶级,就是台阶,可以拾级而上。“道”是坦途。比如有些台阶,上到中间有一段平的,再往上又是台阶,平的就叫“道”,有阶梯的叫“阶”,合起来称为“阶道”,它是一字一词。

这个阶道是什么材质雕成的?四宝,要么是金的,要么是银的,要么是琉璃的,要么是玻璃的。

我们这个世间有一些玻璃栈道,吓得人都不敢走。这里的“玻璃”大家不要理解成玻璃栈道那个玻璃,这个玻璃不是普通的玻璃,是天然的玻璃。我们看国家博物馆里有一些展览,唐朝的玻璃杯做得还真挺像今天的玻璃杯,但不要以为“这个玻璃杯有什么值钱的?”古代做玻璃可不容易,有一些还是天然的,不是我们现代技术做的这种玻璃。所以,能成“七宝”的,那不是普通的东西。

(3)池中

池水有多清净?《大经》里有一句话,叫“宝沙映彻,无深不照”。不管水有多深,五米也好,五十米也好,五百米也好,五万米也好,都能看到底下的东西,这叫“无深不照”,可以想像一下有多清澈。因为佛心就是这样的,佛心很透,不带有杂质,没有任何污染,很清透,所以感得的依报环境也是这样,非常清透。这说明极乐世界从里到外都非常清净。

4.释“池中莲花,大如车轮”

下面讲到莲花。极乐世界的莲花跟我们有绝对的关系。池中莲花的根在哪里?在娑婆世界,我们在哪里,莲花的根就在哪里。所以,每次读到这里我们都应该想到:“这个莲花跟我有关系,我当下就是极乐世界池中莲花的根,莲花植根于娑婆,开放于极乐。”所以,莲花跟我们有密切的关系,不要觉得极乐世界的莲花是说别人家的事,其实说的就是我们自己的事。

我们所有的出世精神、出世灵魂、观念、想法、愿力,都在莲花里。甚至我们每一天所有的身口意,每天在做什么,今天去听课了,昨天去考试了,前天到哪里去玩了,哪一天做了什么坏事,在池中的莲花上都有影现。

而且莲花上有我们的名字。问大家一个问题,是不是念佛多莲花就开得灿烂,念佛少了它就枯萎?说是有是的道理,说不是有不是的道理。如果说不是,历史上真的有这样的案例。有一个越国夫人教她的婢女念佛,后来婢女比她先往生了,往生之后就托梦给主人,还带主人去极乐世界看,她就看到池中有的莲花开得很大,有的就枯萎了。主人问她是怎么回事,她说有人念佛精进花就开得大,有人念佛懈怠花就枯萎了。

虽然这是事实,但这也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东西。因为她们修学的教理就是那一套体系,她本身就有自力心的执著,所以就产生了这样的现象。就实而论,念佛人只要当下信受,“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其实花就开到最大。不会因为今天精进了,花就开得大一点;明天懈怠了,花就萎一点,小一点,不会的。如果那样的话,“平生业成”这个词就有问题。“欢喜踊跃乃至一念”,花就开放,而且永远开到最大,跟我们精进、懈怠、信心浅、疑惑,关系不是太大。所以,如果作一个统计调查,学要门、圣道门的人,莲花可能有大有小;但是对于学我们这个法门的人来说都一样,“信心清净者,华开则见佛”,信心清净,花就开到最大。

所以,如果脑子里还有某种微细的自力的想法,及时发现、及时遣除也是很好的。这也正常,因为很多人都是从自力转过来的,这种思想的惯性还在。如果不是借这种随机的小问题侧面一问,连自己都发现不了,“

我已经全他力了,我已经全部仰仗佛力了”,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还有自力的想法。

“大如车轮”,这个“车轮”是汽车的车轮,还是自行车的车轮,还是什么车的车轮?按照蕅益大师的解释,这里的“车轮”是指金轮圣王的轮宝。金轮圣王的轮宝最小的有多大呢?四十由旬。一由旬是四十里,四十由旬就是一千六百里。其实,极乐世界的莲花可大可小,可以让它小得跟指甲盖那么大,没问题;像针尖那么大,也没问题;也可以让它大,大到包着整个地球,也没问题,可大可小。

《观经》里讲到莲花的大小有这样一句话“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又说“彼莲华量,或半由旬,或一二三四乃至百千由旬”,有的大,有的小,如果是“百千由旬”,那就比地球还大。

莲花是做什么用的呢?有三个作用:

第一,我们临命终的时候,佛拿莲花来接我们。

第二,我们是从莲花里生出来的,“正觉华化生”,莲花胞一开,出来一个小童子。我们看重庆大足石刻的“观经变”,它是一组雕像,只要出现莲花的地方,莲花上都有一个小童子,特别可爱,特别好看,它是立体雕塑的,无论从哪边看都可以。这是第二个作用。

第三,我们人间都买宝马、奔驰、保时捷这些车作为交通工具,莲花就是交通工具、飞行器,莲花牌飞行器。

所以,莲花有很多作用。

5.释“青色青光,黄色黄光,

赤色赤光,白色白光”

“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有四种色、四种光。其实是无量种色、无量种光,这里只是选了四种而已。

《大经》里说:

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赫然,炜烨焕烂,明曜日月。

非常光亮,比太阳、月亮还要光亮。

考大家一个问题:这里为什么说“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怎么不说“青色白光,黄色赤光,赤色白光”呢?青色一定要青光吗?极乐世界的光是绚烂无极的,它就不能像霓虹灯一样变换各种颜色吗?大家考虑过这个问题吗?这些经文虽然是描述场景的,但都有它的深意。色代表什么?光代表什么?莲花其实是连接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的一个东西,我们在娑婆世界,通过莲花跟极乐世界有交集。所以,“色”“光”要往我们自己身上扣,它有深层次要表达的意思与意涵。

这其实是表达“不改凡身作佛身”的意思。我们的根机是怎样的,就放出怎样的光明,就怎样念佛。所以,“光”代表念佛,“色”代表我们当下的根机、根性。

刚才有个小伙子来提问,说自己很苦恼,念佛念得心不开,多愁善感。这就是他的色,就是“青色”,就是青春,那就放出青色的光,所以是“青色青光”。如果你是一个特别豪放、心量特别大、特别有才华的人,这就是你的色,你就以这样的根机念佛,就放出你的光,“赤色赤光”。如果你这个人特别素,什么叫特别素?就是深居简出,不爱说话,跟人没什么交流,就喜欢念佛,这是你的色,“白色白光”,你就放出你的光明就可以了。

所以,极乐世界非常包容。我们现在有几十个人,就应该有几十种色,尽管放出你们的几十种光,没问题。这就是这几句话要表达的意思。

阿弥陀佛没有说:“你现在是青色,不行,必须改成红色,放出红光,我才来接引你。”不会,不需要这样,就以你当下的根机、根性即可。

所以,有句话叫“就路还家”,不要去描眉画眼,不要装饰,不要改头换面,“汝一心正念直来”,直接来。就算刚从粪坑里滚出来,也没关系,阿弥陀佛不嫌弃,“臭烘烘地来吧,直来”。不用回家去洗、去擦,没用,靠我们自己的力量也擦不掉,洗不掉。所以,这是给我们安心的。

省庵大师说:

直将果用为吾用,不改凡身作佛身。

“直将果用为吾用”,佛的受用成为我们自己的受用,佛送给我们。

“不改凡身作佛身”,这话说得特别好。

所以,以后我们再读这段是不是就不一样了?感觉很安心。莲花就是我,我就是这个颜色,我就发出这个光。这是一种比喻,是一种象征。其实应该是各种色,比如红色系里有各种红,青色系里有各种青,蓝色系里也有各种蓝,千差万别,但是都没关系,是什么色就放什么光。

6.释“微妙香洁”

“微妙香洁”,这四个字也非常好。“微妙香洁”,这叫莲花四德,就是四种德。但是这有不同的解释,我们先看莲池大师的解释,非常好。

(1)莲池大师的解释

①微

什么叫“微”呢?他说“微”是“精微”的意思。为什么极乐世界的莲花是精微的呢?因为极乐世界的莲花是“七宝所成,珍奇粹美”,镶嵌了各种七宝。另外“《观经》言一一叶上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是为细微”,这是《观经》“华座观”的那一段。每一个花瓣上都有脉胳,那些脉胳自然成为天画,这个画很精微,非常细微。

我们看北京城里皇家做的东西就是不粗糙,哪怕是一片瓦都特别精微。前段时间我们去香山碧云寺,是个皇家寺院。进去的时候他们都没注意,我就指着一处装饰说:“本来没有窗,但是做成窗的样子,有很多花纹,特别漂亮。”后来他们一看,果真如此。皇家做的东西没有一处是随随便便做的,这就是精微的地方。极乐世界也一样,莲花没有一片叶子是随便的。当然,我说的“每一片叶子”是指花瓣,不是莲叶。在古代,也有把花瓣称为“叶”的。有一首偈子就说:“极乐谁家子,莲花叶里生。”这个“叶”不是荷叶,是莲花瓣的意思。所以,非常精微。

这是“微”。

②妙

什么叫“妙”呢?有三重“妙”。

第一,“诸佛菩萨,结跏其中,念佛众生,托质其内,是为凡圣兼成妙”,不管是圣人还是凡夫,都托质在莲花中跏趺坐,所以凡圣兼成,这是很妙的地方。不是只收纳圣人,凡夫拒之莲花外,那不会,凡圣兼成,所以说很妙。这是一重妙。

第二,“生于彼国,而能从空来至此土,迎取当生,是为动静一源妙”,有动有静,它本来长在那里很安静的,但是阿弥陀佛托着莲花来到十万亿国土外,就把一个臭烘烘的小凡夫接到极乐世界了。有动有静,动静一源,这也叫妙。

第三,“不以春生,不以秋瘁,亘古常新,是为寒暑不迁妙”。我们这个世界,春天花开了,秋天花又凋了;极乐世界的莲花不会,它是亘古常新的,所以说寒暑不迁称为妙。这是第三重妙。

③香

什么叫“香”呢?莲池大师说“池中皆有香华,其香无比,香不可言,此华香都八方上下,众华香中精也”,不是我们用的香精,十方世界所有花的香的精华都比不上这种花香,甚香无比,香不可言。我们这个世界有些香,香得呛鼻子。像很多送往生的场景,助念的人就闻到香气,这个香气也不是胭脂香,也不是烧的香,就是很淡很雅,说不上来的,是自然的香,那可能就是从极乐世界飘过来的。

④洁

还有一个“洁”。莲池大师说“彼国则根自金沙”,因为刚才说了是金沙布地;“异浊土故”,就是没有土,不像我们这个世界的土很脏;“生从德水,异常流过”,因为是八功德水,不是普通的水;“质成妙宝,异凡卉故”,不是普通的花,都是七宝合成的,所以叫“超一切洁,洁无与比。是为洁中洁,胜而又胜”,没有比这再洁的了。所以,有洁癖的人一定要去极乐世界,那里才符合你心中的期许、要求,真是干净到极点。

这是莲池大师解释的“微妙香洁”。

(2)昙鸾大师解释“微妙”

昙鸾大师也解释过“微妙”两个字,《往生论》说“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在这里昙鸾大师曾经解释过“微妙”。

什么叫“微”?昙鸾大师说:“出有而有曰‘微’。”什么是“妙”?“名能悟物曰‘妙’”,“物”是指众生;“名”就是六字名号,或者极乐世界的名字。这个名能让众生开悟,就叫“妙”。

“微”是出有而有,“出有而有”的意思是出三界之假有,真空妙有的“有”才是真有。我们在世间有一个四大假合的身体,这也叫“有”;生到极乐世界是“虚无之身、无极之体”,似乎也是“有”。但是这两个“有”不一样,所以叫“出有而有”。这样解释“微妙”也很好。极乐世界的莲花就是如此微妙,坐上莲花就“出有而有”。

7.示生彼国人之颜貌、体状

其实,有一个地方经文上没有明说,但是意思是蕴含在里边的。这里既然是生处,就应该有生出来是什么样的描述。众生从七宝池、八功德水上的莲花里生出来是什么样子,略而没说。从莲花苞里生出来的人是什么样子?就是我们目前这个样子吗?鸡皮鹤发,老态龙钟。

《大经》里说:“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每个人的颜貌都端正无比,超世稀有,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那时候就无体了,刀砍不死,炸弹也炸不死,一拳打过去,拳头从身体里穿出去了。为什么?因为“虚无”,其实是一个光影,就好像现在的3D技术,很逼真,其实只是一团光影。当然,我们这个世界的3D光影就纯粹是光影,极乐世界的光影不是普通的光影,真的能起作用,如幻如化,如光如影。

鸟生下来就有翅膀,就能飞;鱼生下来就有鳍,自然就会游,不需要教。谁看过老鸟教小鸟飞行?也没听说过老鱼教小鱼游泳吧?它只要从鱼卵里出来,自然就会游;鸟从蛋里孵出来,自然就会飞。

极乐世界的众生也一样,只要从莲花苞里一生出来,佛有什么本事,他就有什么本事;佛长什么样,他就长什么样,不需要佛手把手教,生来就有,这叫“报得”,不是“修得”。而且一旦从莲花苞里生出来,从前所有的身份通通作废。之前是皇帝也好,乞丐也好,还是罪大恶极的恶人也好,还是大修行人也好,通通没有关系,大家一律平等,都是佛身。

有人可能要问了,“那多单调啊,活得多没劲啊,都认不出来了,像照镜子一样”。其实很有劲,照样活得丰富多彩。长相不同有丰富多彩的一面,同时也带来很多烦恼。想想看,一个人长得好看,就鄙夷别人,嘲笑、看不起别人;长得难看就自卑,容貌对人的心理影响非常大,所以要长成一样。但如果都长成麻子脸,或者歪瓜裂枣的,那就完了;关键极乐世界的众生长得都是最好的,这不就好了吗?

而且,人一旦往生,就不能以人道的生活状况去考虑他们了,肉眼看到的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因为极乐世界的人都具足六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所以通通不是问题。彼此之间一看到,过去生生世世是什么关系,结过什么样的缘,过去都做过什么,通通知道。

就像旁边有一个大屏幕一样,把你历世的电影放一遍,我一秒钟就看完了,你最初是怎么跟佛法结的缘,最初一声南无阿弥陀佛是怎么念出来的,最后是怎么往生的,清清楚楚。所以,不要愁认不出来,不可能的。不仅知道你这一世,前面的每一世也都清清楚楚、明明了了。

那时候人跟人之间是完全联通的,不像我们这个世间的人,心跟心是隔膜的,不能通。即使是夫妻,即使是非常亲密的关系,到深处都有一层隔膜。但是在极乐世界,人跟人的心是完全畅通无阻的,没有任何隐私,也不需要隐私,你了解我,我也了解你,没有一丝毫不了解的地方。

我们这个世间为什么要用互联网?就是想畅通无阻。当然,这是信息上的畅通,会带来很大的利益、方便。而极乐世界不仅是信息上的畅通,而且是心意上的畅通,都能达到,那才是值得向往的地方。

极乐世界完全不需要密码,没有密码这种东西;极乐世界也没有锁,没有想要保护,不想让别人发现、知道、进入的东西,所有人都是敞开的。所以,我们在这个世间为什么活得这么累?因为大家相互之间都有一种防备,如果有陌生人拍你的肩膀,你不吓坏了?人人心中都有一把无形的锁。

这是众生生下来的样子。

8.释“楼阁”

“楼”跟“阁”是不一样的。重屋曰“楼”,就是一层一层的;岑楼曰“阁”,“阁”是“楼”组成的。也就是说,如果只是一间屋子,就不成为“楼”;如果有两重、三重,就成为“楼”。“岑”是高的意思,“岑楼”就是高楼,两层以上,一层一层的,就称为“阁”。古代的“楼阁”是这个意思。当然,今天“楼阁”的意思已经变化了。

极乐世界的楼阁不仅在七宝行树旁边,或者在七宝池旁边,也不只是在树上,在空中、在地下都可以。而且想大就大,要小就小。有人说“我喜欢小屋子,在小屋子睡觉安稳,十个平方就够了”,那就十个平方;有人说“我就喜欢大屋子”,那就大屋子,没关系,在极乐世界,像足球场那么大的屋子也行。

而且这个楼很神,神在哪儿?会飞,“宝殿逐身飞”。我们人间有房车这种东西,就是为了方便,不管去哪里,累了不用住旅馆,房车里可以做饭,可以睡觉、娱乐,很方便。极乐世界的宝殿也是房车的原理,但是比房车厉害多了,可以缩小放到耳朵里,需要的时候它就现在空中,就可以进去躺一躺。而且,你飞到哪里,宝殿就跟着你到哪里,这多好啊!

我们从北京到海南去旅游,住在外面会有种种不方便,不舒服,毕竟不是自己常住的屋子、床铺、枕头。有这个宝殿不就好了吗?到了海南,“宝殿逐身飞”,宝殿也到海南了。极乐世界所有的宫殿都有这个功能,是完全智能的。

这些宫殿、楼阁、宝池、宝莲花在哪里?就在六字名号里,只是我们当下还没切换到那个频道上。所以,这些楼阁、宝池、宝莲花,阿弥陀佛暂时帮我们保管一下,我们到极乐世界的时间也不长,五十年、三十年、二十年、十年、两年、一年,阿弥陀佛就把钥匙交给我们了,“你去吧!八功德水,你去游吧;宫殿,你去用吧;莲花牌飞行器,飞”,现在阿弥陀佛是暂时帮我们保管,包括各种神通,也暂时帮我们保管。按说名号具足一切功德,但是往生之前先不给我们。

所以,这些通通在六字名号中。世间有句话叫“书中自有黄金屋”,名号自有黄金屋,名号自有宝楼阁。

(五)结示佛力

“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句话在《阿弥陀经》里出现过几次?四次。如果我们反复说一句话,就说明这句话一定很重要。

“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我们这样读就觉得很平常,似乎没什么东西,其实里边有很多东西。

1.蕅益大师的解释

蕅益大师对这句经文的解释非常好:

明上住处生处种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德之所成就。故能遍严四种净土,

“明上住处生处种种庄严”,因为上面已经讲过住处和生处的种种庄严了。

“皆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德之所成就”,都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的功德所成就的。

“故能遍严四种净土”,蕅益大师认为极乐世界有四土差别之分,这个我们可以忽略。

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复次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此则以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是不是非常经典?他解释了几个问题:“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何人成就的?阿弥陀佛;为谁成就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如何成就的?大愿大行;成就了何事?一是净土的庄严,二是众生的往生,三是众生的成佛,就这三件事。当然,这句话是从讲极乐净土依报庄严引出来的,但是它反复出现,其实是在说明这三种成就都是阿陀佛成就的。

有的人总怕自己没有善根,因为后边的经文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蕅益大师就说“完全不用担心”,为什么?因为“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已成”就是已经成就,不是现在正在成就,也不是将来才成就,是这个意思。

“此则以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本质”,“本”是本体,“质”是实质,是一字一词。

“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对众生来说是一种增上缘。因为这些七宝池、八功德水,这些依报的庄严,都是佛性中本来就有的,众生的佛性里本来就有这些庄严,只不过需要外在的一个已成就的庄严来引发、开启、带起,开启众生自心的庄严,是这个意思。

打个比喻,就像一块大磁铁有磁性,小铁钉在靠近大磁铁之前,虽然也有磁性,但是没有磁力。磁力什么时候显现出来呢?大磁铁靠近它的时候,它的磁力就显现出来了。众生都有佛性,但是需要靠近佛,阿弥陀佛把众生的佛性给带出来,就像大磁铁把铁钉的磁性给带出来一样。所以,当这块大磁铁吸到铁钉的时候,磁铁跟铁钉就成为一体了,因为性是一样的,都是同一佛性,同一磁性。这时候就叫“全佛即生,全他即自”,佛即是众生,众生即是佛,佛跟众生是一体的。如果这时候再纠结自力法门、他力法门,就没有意义了,自他不二,自就是他,他就是自。

所以,蕅益大师对这句经文的解释非常高。“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是要引发我们众生本有的佛性,然后“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有这么深的意思在里边。

以佛的大愿作为我们多善根的因,以佛的大行作为众生多福德之缘,这样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就都有了,所以必得成就。极乐国土成就了如是功德庄严,在众生这边,一系列的成就就成为自然。哪一系列的成就呢?往生成就,佛圣来迎成就,往生不退成就,必定成佛成就,这些通通成为自然。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第一个倒了,后面的就全都倒了。阿弥陀佛成就极乐世界,成就佛身,对我们每个众生来说意义非常大。

最好能把蕅益大师这句话背下来,抄下来。这段话挺重要,挺好的。

2.昙鸾大师的解释

昙鸾大师也解释过“成就”,意思跟蕅益大师的非常接近:

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故曰“成就”。

“愿以成力,力以就愿”,他的愿成就了力,力是就着他原来的愿。

因为“愿不徒然”,所以他的力就不虚,是真实的。

“力愿相符”,力跟愿是完全相符的,“毕竟不差”。我们众生就多亏了这个“不差”,没有差错。哪怕从概率上讲只有0.的差错,我们都有可能出毛病,往生就不敢说板上钉钉,我们内心就有不安。正是因为“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我们才敢说“平生业成,往生决定”。

我们在人间做任何事都不敢打这个包票,都有一定的出错概率。可是往生这件事没有一点闪失,就是因为这句“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所以,我们再读到这句的时候,就知道这句话里的意思了。

(六)其他经典释宝池、宝楼、宝莲花

我们看看,除了《阿弥陀经》,其他经典讲到宝池、宝楼、宝莲花的内容,不同的经典侧重不一样。

1.水不思议德

(1)《大经》宝池奇德之文

《大经》里讲到宝池的,我们翻到《圣教集》84页:

其讲堂、精舍、宫殿、楼观,皆七宝庄严,自然化成。复以真珠、明月摩尼众宝以为交络,覆盖其上。

内外左右,有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纵广深浅,皆各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黄金池者,底白银沙。白银池者,底黄金沙。水精池者,底琉璃沙。琉璃池者,底水精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琥珀池者,底珊瑚沙。砗磲池者,底玛瑙沙。玛瑙池者,底砗磲沙。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其池岸上,有栴檀树,华叶垂布,香气普熏。天优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牟头华、芬陀利华,杂色光茂,弥覆水上。

彼诸菩萨及声闻众若入宝池,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即至于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颈,水即至颈;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还复,水辄还复。调和冷暖,自然随意,开神悦体,荡除心垢。清明澄洁,净若无形,宝沙映彻,无深不照。微澜回流,转相灌注,安详徐逝,不迟不疾。

波扬无量自然妙声,随其所应,莫不闻者。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或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罗蜜声;或十力、无畏、不共法声,诸通慧声、无所作声、不起灭声、无生忍声,乃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如是等声,称其所闻,欢喜无量。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之义,随顺三宝、力、无所畏、不共之法,随顺通慧菩萨、声闻所行之道。无有三涂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

这段很长,就是讲宝池的。我们看了是不是特别爽,很有画面感?这个水池就说了半天,“黄金池者,底白银沙。白银池者,底黄金沙……”,就跟我们上节课读的树功德似的,各种排列组合。

然后池岸上有树,旃檀树。水上还有各种莲花,其中的“芬陀利华”大家都很熟了,是四种颜色莲花里的哪种颜色?就是大白莲花。所以,其他几种花就是青色,或者黄色、赤色,不同颜色的花名字不一样。这些花“杂色光茂,弥覆水上”。

来到水里游玩的这些菩萨,在宝池里随意、自在:“我就想让水没过脚,洗洗脚”,水就过你的脚背;“太低了,高一点,到膝”,水就涨了,没过膝盖了;“还不行,再高一点,到腰;再高一点,到颈”,甚至是淋浴,像九龙灌沐太子一样,从头上浇下来,也行,自然随意。

想让它热一点,它就热一点;像让它凉一点,它就凉一点,“调和冷暖,自然随意,开神悦体,荡除心垢”,这些词听着就舒服。我们的衣服脏了,可以拿洗衣粉洗一洗;碗脏了,可以用洗洁精洗一洗,世间有很多除污垢的东西。可是心脏了拿什么洗?拿八功德水洗,“荡除心垢”,它就是干这件事的。心上的垢染只能靠八功德水洗,这个澡洗到心里,洗到灵魂里去了。

“清明澄洁,净若无形”,水干净到好像没有一样。

“宝沙映彻,无深不照。微澜回流,转相灌注,安详徐逝”,这个水“安详徐逝”,缓缓地流。八功德水有一种功德叫“安和”,所以它“不迟不疾”,就是不快不慢。

“波扬无量自然妙声”,水自然发出各种声音。

“随其所应,莫不闻者”,如果有五十个人在水池里,每个人想听自己想听的法,这个水自然能放出每个人想听的东西,多智能啊!我们地球的科技发展到何种地步,才能达到这样啊!

总结一句话,“无有三涂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这句话听着真舒服。我们这个世界无非就是“三涂苦难”,没有“自然快乐”。极乐世界是“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所以叫“安乐世界”。

这是《大经》。

(2)《观经》宝池观之文

我们再看《观经》,《圣教集》页:

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

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

我们这个世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就源头来说,是雪山融化了流下来的。极乐世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一一池水,从如意珠王生”,从一个宝珠里吐水。

“分为十四支”,生出来就有十四支。

“一一支作七宝妙色”,每一支有不同的颜色,红的、白的、黄的、紫的。

“黄金为渠”,流出来的时候,沿着黄金渠就流到水池里了。

所以,《观经》偏重于水的来源,而《大经》则偏重于人在八功德水里的活动、声音、互动。每部经偏重的不一样。

包括这个如意珠王,不仅出水,还涌出百宝色鸟,各种鸟从珠里出来,“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

(3)《般舟赞》宝池庄严之文

再翻到《圣教集》页,我们看善导大师写的“宝池赞”:

百千童子菩萨众,各捧香华临池看。

或坐或立池渠岸,或有寻阶入宝池。

或立于沙或至膝,或没腰头或悬注。

或取金华百宝叶,授与岸上看池人。

宝池庄严,这个场景很有画面感。

“百千童子菩萨众”,估计是新来的,还比较新奇。

“各捧香华临池看”,每个人都捧着鲜花,到七宝池、八功德水边上看。

“或坐或立池渠岸,或有寻阶入宝池”,看到有的人坐在池子里,有的人站在里边,有的人正往里走。

“或立于沙或至膝,或没腰头或悬注”,水在每个人身上的高度都不一样。

“或取金华百宝叶,授与岸上看池人”,还有的人取到金色的莲花,拿给岸上看的新来的人,表示友好,“送你一个百宝莲花”,对方激动得不行,很有画面感。

这是宝池。

2.楼不思议德

(1)《观经》宝楼观之文

《圣教集》页,《观经》里说到宝楼:

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

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

所以,这几部经典要参照着看:《小经》里只有一句话“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但是再看《观经》,就知道宝楼是干什么用的,“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可以在里边唱歌跳舞,唱歌跳舞给谁看?还是给新来的人看。这在善导大师的《般舟赞》里也有一段描述,对新往生的人礼遇规格真是够高的,在宝楼里表演节目给新来的人看。这些人刚从水池里的莲花中生出来,就爬到楼阁上,来了一场欢迎会。

“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这都是在欢迎。

法照大师有一首偈子也很好:

西方净土雨天衣,宝殿空里逐身飞。

一念百味随心至,何故众生去者稀?

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去的人不多呢?

(2)《往生礼赞》赞选择极乐之文

我们再翻到《圣教集》页,中间那一段:

欲选当生处,西方最可归。

间树开重阁,满道布鲜衣。

香饭随心至,宝殿逐身飞。

有缘皆得入,正自往人稀。

这一段是彦琮法师写的,他比善导大师早一点,善导大师非常欣赏他这首赞偈,就选进来了。

“欲选当生处,西方最可归”,在十方世界选当往生的地方,哪里最可归?西方最可归。为什么?因为“间树开重阁,满道布鲜衣”,道路上都是漂亮的衣服。“香饭随心至”,衣食无忧,想吃什么好吃的,随心就来。“宝殿逐身飞”。所以,这几句话就解决了住房、穿衣、吃饭的基本问题。所以,“欲选当生处,西方最可归”。

“有缘皆得入,正自往人稀”,这里这么好,但是报名的人不多。“有缘皆得入”,只要有缘就能来,条件只有一个——“有缘”,不在乎你有没有修行,甚至是颠三倒四、迷迷糊糊的人,别人念佛,你也念佛,但是你有缘,你念佛了。八哥、鹦鹉往生都属于这一类,都没关系。

3.花不思议德

(1)《大经》华光出佛之文

我们再看《大经》里说宝莲花的,在《圣教集》90页“华光出佛”这里:

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赫然,炜烨焕烂,明曜日月。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

通过这段我们就知道,七宝池的莲花上不仅有往生者,也有佛,很可能是一个往生者配一尊佛。当然,莲花本身就是佛。这叫“华光出佛”。

他方世界的佛也在这里映现。光中出佛,佛再放光,光再出佛……很难想像这种画面。

“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拿计算器乘一下,有多少佛?每一尊佛都不是摆设,不是装饰,不是摆在那里,而是活的佛,是真的佛。

“身色紫金,相好殊特”,每一尊佛再放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

慧净上人在解释这一段的时候,认为十方佛其实都在莲花上。比如释迦牟尼佛,他也在莲花上,只不过他是在娑婆世界安立娑婆世界的众生于佛正道。

所以,通过“华光出佛”可以看出,十方佛都在极乐世界,都在一个莲花池里,这就延展得更多了。

(2)《观经》华座观之文

我们再看《观经》讲到宝莲花的,《圣教集》页:

佛告韦提希:

“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于七宝地上,作莲华想。令其莲华,一一叶上,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一一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莲华,具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间,各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此莲华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交饰。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幔,如夜摩天宫。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

有没有人把这个画面想像出来了?没有。这还真不太好想像,“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这不太好想像。

总之,读这一段就知道,极乐世界的宝莲花上不是我们这个世间莲花的叶片,有各种宝物在上边,说了好几种宝贝,“释迦毗楞伽宝、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等等,所以叫“宝莲”。

今天我们学了这一段,了解了宝池、宝楼、宝莲花。

经典上讲的这些景象,我们可以经常想一想,如果记不得,就把《圣教集》拿出来看看,这也是一种念佛。想极乐世界的景象,本身也是在念佛,因为依正不二。

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往期精彩

佛说阿弥陀经

第五堂课:从是西方,过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佛说阿弥陀经

第四堂课:略赞依正段

佛说阿弥陀经

第三堂课:十六大阿罗汉的故事

编辑部de故事

bianjibu18

长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atijina.com/mtjzy/5636.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马蹄金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