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有眼不识金镶玉”,用来比喻人见识短浅、孤陋寡闻,缺乏辨别力的人,竟然连金镶玉都不知。隋金扣玉杯民间还有句俗语说“有钱难买金镶玉”,更是用来表达金镶玉的难得。而说起金和玉更是有许多数不清的美好词汇,比如金科玉律、金枝玉叶、金玉满堂等等,就连小编最爱的大诗人李白也曾经写到“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而红楼梦里的宝二爷也跟薛宝钗有段命中注定的金玉良缘。那么金镶玉为什么这么珍贵呢?其实“有眼不识金镶玉”是“有眼不识荆山玉”的谐音讹传而来。“有眼不识荆山玉”这句俗语则典出《韩非子·和氏》。春秋时期,楚人卞和看见一只凤凰落在荆山的一块青石上。由于当时的人们皆认为凤凰神鸟不落无宝之地。于是,卞和就认定那块青石中必有宝玉,便将它献给了楚厉王。楚厉王命玉工辨识,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楚厉王大怒,命人砍下了卞和的左脚。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宝。楚武王又命玉工辨识,玉工仍然说那只是一块石头。唐镶金玉镯于是,卞和又因为欺君之罪而失去了右脚。楚武王死后,楚文王继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一直哭得泪水流尽、眼中滴血。楚文王听说此事后,感到很奇怪,便派人去问他:“天下受刑被砍掉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如此悲伤?”卞和答:“我悲伤的不是被砍掉了双脚,而是美玉被当成石头、忠贞之士被当成骗子。”楚文王听后便命玉工剖开璞玉,发现里面果真是一块稀世之宝玉。后来,为了彰显卞和之名,楚文王遂将此玉命名为“和氏璧”。但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威逼太后交出玉玺,太后一怒之下将玉玺摔在地上,玉玺就这样被摔掉了一个角,后来又让工匠修补,能工巧匠们就在那角上用黄金镶上,“和氏璧”从此改为“金镶玉玺”。“金镶玉”也就由此而来。而历史中记载的金镶玉实际上是叫做“金银错嵌宝石玉器”,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中国古代在青铜器上做金银图案纹饰的方法,已发现的,主要有二种。一、镶嵌法已发现的我国古代金银错青铜器,有的是采用镶嵌的装饰方法,又叫镂金装饰法。一九七三年,我国著名学者史树青,在《文物》上发表了一篇《我国古代的金错工艺》,主要就是谈这种方法。二、涂画法这是汉代金银错的主要装饰手法,这种方法,今天有人称为"鎏金",但古代叫"金错"。如果把全器都涂上金,而没有"错彩",没有任何花纹图案,是素面,就不能叫"金错"。而到了汉代,黄金与玉嵌合器盛行,河北定县八角廊西汉墓出土了嵌玉马蹄金,陕西西安市玉祥门隋李静训墓出土了金扣玉杯,陕西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了镶金玉镯……汉嵌玉马蹄金到了年,北京奥运会独特的奖牌设计让金镶玉重新回到大众视野,然而,许多不良商家也趁着这股“东风”打起了歪念头,将金贴玉当做金镶玉进行售卖。
真假金镶玉,金贴玉≠金镶玉
制作这种所谓的“金镶玉”需要的黄金价值不到一块钱。因为黄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可以打制成很薄很薄的一层金箔,据计算一克黄金可以打制成约0.5平方米的纯金箔,厚度为0.12um。重量大概在零点零几克!一个挂件大概会使用4个平方厘米。按1克黄金元来算,一平方米的金箔可以制作件金镶玉。在这里插播一个冷知识:克黄金拉成丝就可以绕地球一圈。而很多金镶玉的商家会称自己的玉是和田玉,但是很多朋友却不知道这种和田金镶玉制作所用的玉石,其实是和田玉市场上品质最劣质的边角料,然后用机器按照模型压制出造型。也就是说,有些金镶玉实际上是用最差的玉和最薄的金,通过胶水粘在一起以后,就成了大气华贵的金镶玉,而这些金镶玉不能碰水,因为胶水会掉落,不能磕碰,因为黄金会被变形。“金玉良缘,天生一对”,奈何人心贪婪,多出是非。所以说朋友们,切莫因为一时的贪念作祟而吃大亏哦,若是花高昂价格买到的是金贴玉,那恐怕到时候哭都没地方哭去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atijina.com/mtjzy/5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