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马蹄金 > 马蹄金作用 > 正文 > 正文

出手就是成千上万斤,西汉的黄金是真的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3/4/13 12:10:47

如果你现在穿越到西汉,来到长安市,想买几枚鸡蛋,当然可能不是茶叶蛋,那时尚没奢侈到用茶叶煮鸡蛋。你是用黄金还是铜钱呢?

本篇就由此谈下汉代,尤其是西汉时期的货币。解决下买鸡蛋用什么货币的问题。

读汉代历史,尤其是西汉史,黄金的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它每次都是很豪气的以斤为单位佐以千、万为数量出现。

如刘邦一次就给陈平四万斤黄金让他自由支配对项羽部下实施收买活动。削平诸吕后,周勃以首功得任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陈平以次功任左丞相,赐金一千斤。汉武帝时卫青征讨匈奴,曾明确赏金数量,一次二十万斤,一次五十万斤。汉武帝将自己孀居的女儿卫长公主嫁给江湖骗子栾大时送金十万斤作为嫁妆。

这与后来用“两”来计算黄金确实显得土豪。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汉代的一斤约合二百多克(也就是现在的半斤左右),但即便如此,千斤万斤也不是小数目。

所以就引发一个问题,就是汉代的黄金是不是真正的黄金。

我们先来捋一下黄金的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黄金最初的作用是主要是装饰用,后来随着黄金产量的增长和商品交换的需要,最晚到战国时期黄金已成为一种货币。

《管子·地数篇》中就记载:“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

可见在先秦时期,珠玉是最为贵重的流通货币,所以此时的史书中以馈赠珠玉为贵。

当然也有特例。比如喜欢标新立异的楚国就把黄金作为流通货币使用。楚国地域广大,盛产黄金。把一定量的黄金铸成一定的形状,并印上一定的文字标记,就是从楚国开始的。这种黄金一般为扁平钤印的版状黄金方块(当然也有饼状的),钤印有郢爰﹑陈爰、“专爰”等字样,以郢爰最多。

“爰”目前认为是楚国的重量单位,一爰即楚制一斤,约克。从出土实物来看,整版的“爰金”每件约重至克。

“郢”是楚国都城的名称,始建于公元前年,位于今湖北江陵纪南城。后来几经迁移。公元前年秦将破郢,楚王迁至陈城,即今天的江苏淮安,至公元前年考烈王又在寿春(今寿县)建都,仍名为郢。

楚国人对“郢”这个字很有感情,即使现在,受楚文化影响很深的安徽地区还有很多以“郢”命名的地名。

爰金是称量货币,使用时根据需要将金版切割成零星小块,然后通过特定的等臂天平称量再行交换。所以现在出土的爰金多呈碎块状,大小轻重相差悬殊,有明显的被切割的痕迹。

战国时燕昭王用黄金筑台,广招天下才能之士,可见当时黄金比较丰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即将黄金宣布为法定货币。“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于是黄金在全国开始流通。

《汉书·食货志》就明确记载秦统一定黄金为上币,这里的黃金,当然是真金。

到了汉代,“金”被分为三个等级:一等是黄金,二等白金,三等赤金。黄金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黄金,白金就是银子,而赤金是丹阳铜(据《史记·平准书》)。

也就是汉代把黄金、白银、铜皆称为“金”。

所以很多人认为汉代的黄金其实是铜。

其实关于西汉黄金的问题,历史上争议就很多。如唐初历史学家颜师古为《汉书》作注时就认为“诸赐,言黄金者,皆予之金;不言黄者,一金予万钱也。”即他认为明言“赐黄金”才是给金子;单说“赐金”只是给铜钱。

但综合史料来看,颜师古所认为恐怕也不准确。

汉朝的金,以斤为单位,取代秦朝的“溢”。前面说过,一汉斤约等于现在的克(一说克),也就是半斤左右。

文首说的汉朝皇帝动辄成千上万,甚至十万斤金、几十万斤金的搞赏赐。这些“金”是否就是黄金呢?我个人认为主要还是看记载中加不加“黄”,如果单说金,估计应该就不是黄金。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汉武帝时期为了削弱诸侯国,搞了个“坐酎金失侯”(酎金,指祭祀太庙时诸侯助祭时所供奉的金子。汉武帝元鼎六年,齐国国相卜式上书自己捐款请击南越,汉武帝特意赐关内侯爵位,金六十斤,田十顷嘉奖他,并布告天下,希望能有更多人响应。而诸侯却装聋作哑。武帝非常生气,为惩罚列侯,削夺列侯爵位,武帝授意少府严加审核列侯上交的酎金。最终有名侯爵因为金子成色不足丢失爵位,刘备的祖上据说也是在此此事件中丢掉了爵位)。

这里的金当然应该是黄金。

西汉时期的黄金以型而分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金饼,一类是马蹄金,一类是麟趾金(汉武帝太始二年,据说武帝祭天时曾捕获白麟,又在水边见到了天马。白麟、天马均为吉兆,武帝为了纪念祥瑞,大量制作麟趾金和马蹄金,并以此颁赐诸侯王),还有一种小众的柿子金。

所以武帝孙子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了大量马蹄金。

秦法以黄金上币,那还有其他货币吗?有,就是铜钱。

黄金作为汉代的法定货币,币值很大。以西汉末年为例,一斤黄金直钱万(即值一万个铜钱,据《汉书食货志》)。

黄金用重量,铜币用数量。

正因币值太大,黄金一般不在社会上直接流通,汉代社会流通的主要货币还是铜钱。

关于铜钱,特别说明一下,中国古代的官铸的铜钱,在明代嘉靖以前主要原料是青铜和铅。嘉靖二十三年(公元年)以后,才改用黄铜。

需要指出的是,汉代国库财政储藏是以铜钱计算,而不是黄金。

如“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汉书·食货志》)

“孝元皇帝奉承大业,温恭少欲,出内钱四十万万,水衡钱二十五万万,少府钱十八万万”。(《汉书·王嘉传》)

西汉政府向百姓征收算赋、口赋、更赋等也都是以铜钱作为价值尺度的唯一标准。在西汉的商品交换中,铜钱有明确的价值尺度。也就是说,一文铜钱可以买一个鸡蛋是有明确价目的。

所以说汉代流行货币就是铜钱。

黄金作为法定货币之一,主要用于赏赐、馈赠、祭祀、赎罪、买爵、军事支出等大宗交易巨额交易。

因为在大宗交易中,黄金更为方便。

而且据专家分析汉代黄金与其他物品之间并无精确比价。换句话说,黄金的币值太大,在具体交易中无法方便的进行。比如你拿黄金买鸡蛋,黄金基本都是定额成块的,你要分割,称量,而且可以想象,你用黄金买一个鸡蛋根本无法称量。

所以黄金在与小商品进行交易时离不开铜钱作为中介。但我不能拿一斤黄金去买个鸡蛋你找我九千多铜钱。

所以西汉黄金主要用于大宗的赏赐和交易。

所以也不能说西汉货币是“金本位”。

应该说西汉黄金数量庞大,我们仅仅从赏赐上就可以看到。

如汉武帝太始二年铸作马蹄金与麟趾金“因以班赐诸侯王”。据著名的货币史学家和钱币学家彭信威先生统计,西汉赐金总额达八十九万余斤,而武帝赏赐卫青与霍去病分别是二十万与五十万斤之多。

也就是说西汉皇帝赏赐出去的黄金大约90万斤,约合现在的多吨。

那么问题来了,再多的黄金也有用完的时候,西汉政府哪来这么多黄金?

一是政府掌握了金矿资源,专门设置金官,官署在桂阳郡,今湖南宝山国家矿山公园。掌金、银、铜、铅、铁(古谓“五色之金”)等多金属矿产开采及冶铸,是朝廷直接管辖的县级行政机构,下设丞为辅官,另有令史、官啬夫、佐、亭长等属吏数十人。

二是政府建立一套从诸侯手里和民间征收黄金的制度。诸侯王和列候缴纳的酌金,从商人手中征收的市租,罪犯缴纳的罚金,以及卖爵等,均要求用黄金来支付,使政府很容易又聚集大量黄金。

通过自己开采、赏赐和征收的综合循环,西汉政府建立起了黄金流转的机制。

王莽篡汉后,就规定“列侯以下不得挟黄金”。据史料,他大约聚集了大约70多万斤黄金。

但到东汉年间,黄金基本退出流通领域,黄金赏赐更是少见,基本为布帛所代替。

而巨量的西汉黄金消失也成为历史的谜案。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atijina.com/mtjzy/113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马蹄金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