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马蹄金 > 马蹄金功效 > 正文 > 正文

陕西历史博物馆讲解图文12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2/12 10:47:19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博物馆,于年6月20日正式对外开放,它占地面积七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五万六千平方米,馆内收藏了出土于陕西各地的文物精品三十七万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近两万件,国宝级文物十八件(组),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建筑是由中国建筑学界泰斗梁思成大师的关门弟子张锦秋女士设计的。建筑整体为仿唐风格,着重突出了盛唐风采,反映出那个辉煌时代的风貌;在布局上,借鉴了中国宫殿建筑“轴线对称﹑中央殿堂﹑四隅崇楼﹑高低错落﹑主从有序”的特点,突出了古朴凝重的韵味,并创造了一种古代帝宫与传统园林相结合的氛围,象征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展览面积为1﹒1万平方米,分为基本陈列、专题陈列部分。基本陈列为《陕西古代文明》展,展览共分为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唐以后的陕西七个部分。专题陈列是“唐墓壁画精品展”、“大唐遗宝”。

走进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巨大石雕石雕走狮。这尊石雕走狮原在唐代女皇武则天母亲的陵墓顺陵前。它高达三米五,重约十五吨,是我国历代石狮中体量最大的一尊,因此它被誉为中国第一狮或者称东方第一狮。狮子原产于非洲和亚洲西部,主要栖息在树林稀少的沙地平原,张骞出使西域后,狮子和雕刻狮子的工艺也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了陕西。我们眼前这尊高大威猛的石雕走狮是唐代的作品,它是中外文化融合后的创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陕西历史文化的气魄与水准——高大、雄浑,开放、多元,兼容包并。

陕西地形图

陕西位于黄河中游,地处中国内陆腹地,是中国大西北的门户。全省总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人口万左右。陕西省南北全长多公里,从北向南依次为陕北黄土高原﹑关中渭水平原﹑陕南秦巴山地。

关中平原位于陕西中部,东西宽约公里,俗称八百里秦川。在遥远的地质年代,蒙古高原的黄沙被强劲的北风席卷南下,受到秦岭北坡的阻挡后,堆起了厚厚的黄土层,再经渭河及其支流的冲刷﹑淤积,形成了中部这片广阔的平原地带。八百里秦川是中国农业时代开发最早、最富绕的地区,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主要城市有西安﹑咸阳﹑宝鸡等。在关中平原上这条从西贯穿至北的长达公里的河流,就是渭河,它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另外这条河是泾河,由于渭水浊,泾河清,两水交汇形成了“泾渭分明”的自然状态,构成了一处独特的景观。从地理形势上来看,关中地区被山带河,位于四关之中,东为函古关,西为散关,南为武关,北为萧关,所谓“四塞以为固”,这四关就像一个天然城堡,将关中平原围护起来,形成易守难攻之势,所以历史上很多朝代都选择将都城建在陕西。

黄河文明的摇篮——史前时期(万年—公元前21世纪)

一、远古先民

蓝田人

年,考古学家在陕西蓝田县公王岭和陈家窝分别发现了一具头骨化石和下颚骨化石。蓝田人头骨化石的发现对探索和考察人类起源具有重大意义。

1、蓝田人复原头像

依据蓝田人头骨化石,考古学家复原了这尊反映当时人类面貌的头像。据科学检测可知,这是一位年约30岁左右的女性。蓝田人的相貌特征比较原始,前额低平,眉骨粗壮,吻部突出。脑容量仅有毫升,为现代人类的一半左右。蓝田人生存的年代距今约万年,是迄今已知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

2、大型刮削器、砍伐器

这些形状不规则的大型刮削器和砍伐器是蓝田人用来狩猎和采集食物的工具。这些石器比较粗糙、原始,并且具有一器多用的特点。考古学上把使用粗糙打制石器作为生产和生活用具的史前阶段称之为旧石器时代。

大荔人

继蓝田人之后,年在陕西大荔县发现了一具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大荔人头骨化石发现的意义十分重大:它是我国迄今已知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中最古老的。它的发现对于研究世界东半球人类的进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古人类学家认为大荔人的体质特征与“北京猿人”及现代黄种人之间存在着某种亲缘关系,应是正在形成发展中的黄色人种。

1、大荔人头骨

据科学检测,大荔人的头骨化石距今约20万年,这是一位年纪约20岁左右的男性头骨,其大脑容量约为毫升,体质特征介于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之间,是早期智人中的古老类型。

2、石器一组

与大荔人头骨化石一同出土的还有这些细小的石器、石片和石核。这一时期的石器器型普遍较小,长度一般不超过4厘米,重量约在20克左右。石器以刮削器为主,其次是尖状器和少量的石锥、砍砸器以及石球、石片等。大荔人小巧的石器多由采自河床的砾石加工而成,单刃多于复刃。

二、氏族的社会

氏族是指人类早期由实行族外群婚的血族逐渐形成的一个界线分明的社会集团。逐步形成的氏族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他们实行集体劳动,共同居住,平均分配。

㈠前仰韶文化

这一时期的陕西境内主要有距今约—年的老官台文化,因年首次发现于陕西华县的老官台而得名,是陕西省境内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新、旧石器时代主要有三个区别:一是有无磨制石器;二是有无制陶;三是有无定居与原始农业。从老官台文化遗存可知其已具备了新石器时代的典型特征。

1、三足钵、三足罐

这些是老官台文化中的典型器物。陶器的出现是人类第一次用火将一种物质改变为另一种物质,也就是将柔软的粘土烧制成了坚硬的陶器。这一改变为人类吃熟食提供了条件,从而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也促进了人类体质与思维能力的进化。

2、有肩石铲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石器明显经过了二次加工。当时对石器的加工,已从简单粗糙的打制方法进步到二次加工磨制的方法,这说明人类已从单纯靠采集狩猎获取生活资料,发展到使用石铲和石锄这些简单农具来从事原始的农耕。

㈡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年,因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是属于母系氏族文化繁荣阶段。陕西境内的仰韶文化遗存按时代顺序可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和半坡晚期类型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主要遗址有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等,展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由盛至衰的社会生活。

1、人面鱼纹盆

仰韶文化也被称之为“彩陶文化”。彩陶是指在陶器的内、外壁上用含铁量较高的一种矿物质颜料绘制出各种花纹和图案。彩陶的纹饰主要有两种:动物纹和不明意图的几何纹。人面鱼纹盆是彩陶的代表作之一,画上的人面和鱼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只见人面戴着一尖顶饰物、圆圆的脸、三角形的鼻子,嘴上还衔着两条小鱼。关于它的含意国内外专家看法各异,有近三十种解释,其中较普遍的观点有三种:人面鱼纹是当时图腾崇拜的产物;是巫师作法时戴的面具,绘在陶器上的人面鱼纹则是代替巫师主持祭祀活动的专用图案;当时人口增长率很低,人们希望像鱼一样繁衍子孙。不论怎么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和鱼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在人面鱼纹盆的底部还有两个小圆孔,这是干什么用的呢?原来,当时小孩的成活率不是很高,小孩夭折后,父母会把孩子的尸骨放到一个瓮中,再把这个盆扣到瓮的上面,并埋葬在房屋附近。这两个小孔就是为了方便小孩的灵魂自由出入的,说明人们已经产生了灵魂不灭的观念。

2、陶甑

甑是人类最早利用蒸汽来加工食品的炊具。陶甑与陶罐和陶盖配套使用,蒸饭时,先将盛食物的陶甑放置于盛有水的陶罐之上,盖上陶盖,接着在罐下烧火,水烧开后,蒸汽通过甑底部的孔眼将甑里的食物加热蒸熟。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蒸笼的雏形。陶甑的出现,结束了人类只能吃烧烤或煮食物的历史。

3、红陶尖底瓶

尖底瓶是仰韶文化中典型的器物之一,也是半坡人最常用的汲水器。它的器形特点是:小口、鼓腹、双耳、尖底。尖底瓶具体的用法是先将绳子系于双耳之上,当尖底接触到水面时瓶身便自然倒下,当水注满时则又自动立起,汲水非常方便。尖底瓶还有两大优点,一是口小,水装满后不易溢出;二是瓶腹部两边有耳,穿绳后便于背挎和手提。尖底瓶这种自动汲水的奇妙现象,恰是近代物理学中重心原理和定倾中心法则的最早运用。虽是一种巧合,但体现出半坡人所具有的智慧和创造。

4、刻符陶钵

仰韶文化中,出土的很多陶器上刻划着具有一定规律和共性的符号,姜寨遗址中发现的刻划符号有38种,半坡遗址中发现了27种。这些符号显然不是无意识留下的痕迹,考古学家认为它们与甲骨文、金文非常类似,可以说是汉字的雏形,它们对研究探讨汉字的起源具有一定的意义。

5、葫芦瓶

模仿葫芦造型做成各式陶器是黄河流域这一时期陶器的一大特点,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最为典型。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出土了葫芦的种子,说明当时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葫芦。葫芦功能的多样性和葫芦造型的可变性,是仿葫芦形器皿得以发展和延伸的基本条件。

6、贴塑蛇纹罐

人类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就开始有了审美意识,这个展柜中的物品多是一些装饰品和艺术品。贴塑蛇纹罐使用的是制陶的一种装饰技法——贴塑,即将泥塑捏出一定的纹样粘贴在陶器之上,起装饰和美化作用,这种装饰纹样又被称为附加堆纹,有着很强的立体美感。

(此图来源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atijina.com/mtjgx/9516.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马蹄金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