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达
今天我们提倡的文化自信,说到底是对民族生命力的自信。在民族遭遇危机时,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浴火重生的精神支撑。提倡文化自信决不是搞文化民粹主义,它的立足点是促进中华民族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文化是一种正能量。现在对文化的使用相当泛化,官场有官场文化、商业有商业文化、企业有企业文化、学校有校园文化。可以说,社会种种行为都贴上了文化标签,几乎有什么活动就有什么文化,把文化、亚文化、反文化都塞进一般文化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正确理解文化的本质,区分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
文化是一个整体,是一条长河。这个整体的构成是可变的,否则就不是有机整体;长河是流动的,有河源有河流,有源无流就会干涸。因此,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我们在研究中国文化时,应重视处理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辩证关系。尤其是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否定传统和凝固传统都是错误的。没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统文化就会干涸断流。
传统文化之所以不可能全盘继承,正是由于文化自身的有机性。例如,在传统文化中,应区分智慧力量、生活方式、道德与风俗习惯,它们在文化整体中的可变性是各不相同的。智慧力量是超越时代的,具有永恒性和传世性。我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经典著作中的智慧都具有超越性,可以反复为后人提供智慧力量。而生活方式会随着生产方式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文化中,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也是多变的。没有不变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但在变化中又有不变的东西,这就是一个民族的传统。
继承传统文化应提倡中国的传统节日,沉迷于西方的节日是不可取的,因为节日是民族特性的象征。比如,水是人的生命之源,因而才有泼水节,云南的傣族和缅甸的傣族都有泼水节。又如,火是相当重要的,不仅西方有普罗米修斯盗火的神话,中国的彝族、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诺族都有火把节。体现民族特性和民族认同的节日,应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留和爱护;但不能提倡陈风陋俗,如古代的葬礼、婚礼以及相关观念都需要除旧布新。
提倡文化自信应重视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今世界,文化问题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文化是国家和民族认同的精神黏合剂,没有文化认同,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国家和民族认同,就不可能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文化是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上没有话语权,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是承载民族精神的载体,没有优秀文化支撑,就不可能具备由优秀文化传统所凝聚的民族精神;文化是以文化人和以德育人最重要的途径,一个民族没有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必然走向没落。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重视自己的民族精神并以优秀文化传统来培育自己的人民尤其是青年人,就是强化民族团结、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历史一再证明,一个文化认同感强的民族,往往能够抵御外来侵略,保持民族和国家团结,不容易被外来势力所分裂。中华民族长期以来一直维持团结统一,靠的就是由文化认同而产生的伟大民族精神。有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即使有分裂也是暂时的。移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心向祖国、热爱中华民族,也是这种以文化为纽带的民族精神作用的结果。
当代世界的矛盾和战争并不是产生于文化差异,而是根源于霸权和利益的对抗。历史证明,相同文明的国家可能发生战争,而不同文明的国家也可以结盟。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当代现实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本文是作者为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书撰写的自序,发表时有删节)
“魔熙先生”:践行新时代青年文化价值内核来源:北国网
新时代下,具有创新意识的呈现方式更能获得用户青睐。比如今年播出的明星纪实真人秀《奇遇人生第二季》,以无剧本无套路的拍摄方式,保证“深夜综艺”的精品治愈;明星社交实验节目《仅三天可见》记录姜思达与明星嘉宾为期三天的相处过程,挖掘当下年轻人的社交心态……而《魔熙先生》在尝试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社会人文情怀融入新时代综艺内容中的同时,更兼顾了综艺节目的娱乐性与体验性,将“玩,我们是认真的!”节目slogan贯彻到底,让更多的年轻一代从兴趣出发,了解历史,传承文明。
从今年的总体表现来看,经过市场的探索和观众的选择,综艺节目越来越贴近真实的生活,明星用平等的视角与观众对话,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事实上,除却精美的画面、内蕴的文化、创新呈现等重要因素,《魔熙先生》最重要的成功之处在于在节目创作的过程中,营造并呈现了一种流行文化下的思想深度:处于新时代新时期新潮流文化下的当代年轻人,既留恋引以为傲的斑驳历史文明,又
以人民为中心铸牢文化自信
作者:罗嗣亮(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何以能够自信?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深入探讨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念,尤其是其所蕴含的人民性特质。
文化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时代的文化既不能脱离当时的经济基础,也不能脱离当时的政治制度,其往往反映一定阶级的诉求并体现意识形态属性。正是在此意义上,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为人民大众服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中国共产党人文化理念的重申。
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意味着把人民大众当作文化发展的主体,也意味着文化发展应当基于人民生活。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由贵族为主体的旧文化向人民为主体的新文化转型。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就通过举办工人读书班推行平民教育,陈独秀则鲜明提出要推翻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这个文化战线上的各级指挥员。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由此可见,文化“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原则的问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推动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植根人民生活的沃土。
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文化工作者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才能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进而铸牢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只有当人民大众成为文化价值主体、文化表现主体和文化实践主体,他们才会由文化的局外人变为文化的守护者。早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致力于扫盲、文字简化、文化普及和动员,引导人民大众成为文化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新中国成立后,文化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广大工人、农民成为文化的主人,在学习本民族文化和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同时,他们守护着社会主义制度赋予的文化权利和文化身份,守护着我国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记忆,这种对自身文化身份和血脉的认同,强化了对本国文化的自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繁荣发展,新的文化作品层出不穷,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某些偏颇。如不少影视作品充斥着宫廷斗争的情节和帝王将相形象,较少出现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党员干部的身影。可以说,关于文化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重要判断,既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的人民性思想一脉相承,也有着重要的现实针对性。
用高质量文化成果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随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人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为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告诫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必须认识到,文化市场上的票房、上座率等销售数据并不必然反映文化自信状况,真正的文化自信只能建立在用高质量的而非低俗、媚俗的文化成果切实满足人民精神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处理好文化与市场的关系,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才能以高质量文化成果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让人民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只有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我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更加彰显。为此,要在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并在此过程中,在文化资源配置和项目建设上向农村、基层倾斜,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深入推进文化扶贫工作,提升贫困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感。
人民日报:激发文化自信的深沉力量王宇燕
经济建设能使一个民族壮大,军事建设能使一个民族强大,唯有文化建设才能使一个民族伟大。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更需要夯实文化自信的根基、锻造文化自信的生命力、找准文化自信的落脚点。
文化犹如一个生命体,在绵延的历史长河中,孕育着一个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文明延续至今而依旧富有生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向往,归根结底也在于牢不可破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自信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我们需要在更深层面去思考、去重视。
文化自信的根基在哪里?在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
漫漫人类文明史,数个文明古国相继衰落,唯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自强不息,靠的是独具特色且不断创新的优秀传统文化;世界风起云涌的社会主义运动中,一面面红旗在疾风暴雨中褪色,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高高飘展,靠的是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成功嫁接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上。就在庆祝建党95周年之际,山西运城市一个普通的居民小区,上千名共产党员自发组织近万人民群众,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自制了一面篮球场大小的党旗,开展了一场“享党福,感党恩,跟党走”的群众活动,它生动表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旦和民族传统文化嫁接成功,就必然根深本固,枝繁叶茂、花红果硕。
文化自信的生命力在哪里?在亿万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实践中。
把握和审视中华文化,需要在世界文明的大视野大格局中汲取营养,也要赋予新时代鲜活、生动的内涵。具体到社会治理层面,既要珍视制度文明、坚守治理理念,又要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指向。运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早有“这里最早叫中国”的美誉,也有被称为“德圣”“孝祖”的虞舜故里,“百善孝为先”的观念沉淀在当地群众的内心最深处。建立德政墙、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开设德孝大讲堂,组建德孝志愿服务队等,一系列创造性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让群众在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取得文化共识和价值共识。这表明:我们党完全有能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人民群众也十分乐意在实践中积极推进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相结合。
文化自信的落脚点在哪里?在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
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哺育着一个民族的成长时,也滋养着文明的进步。具体到运城,一方面通过弘扬德孝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了凝聚力、促进了转变作风,让群众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另一方面,用文化建设带动经济建设,实现了经济的逆势而上,财政收入也快速增长。我们说“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一个重要方面是在文化传承上不丢传统精髓、在多元交流中汲取外来精华,为迈向未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经济建设能使一个民族壮大,军事建设能使一个民族强大,唯有文化建设才能使一个民族伟大。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更需要夯实文化自信的根基、锻造文化自信的生命力、找准文化自信的落脚点,一个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中华民族,才更有吸引力、更值得尊敬。(作者为山西运城市委书记)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文化自信”三喻金苍
从海昏侯的马蹄金到故宫的石渠宝笈,博物馆一票难求,人们在与文物的对话中感受历史;从《大圣归来》到《大鱼海棠》,电影院人头攒动,一年亿元票房堪称奇迹……
这只是当代中国文化场景的两个“特写镜头”。近年来,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为公众拓展了心灵空间、构筑起精神家园。“由人化文,以文化人”,人与文化的互动生长,正是一个最好的注脚,印证着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的判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何以自信?有三个比喻,值得沉思。
文化,可喻之为河。有源头活水,有支流汇入,一路奔腾向海,会穿行峡谷掀起巨浪,也会途经平原静水深流,沉淀下河床,滋养出沃野,哺育出勃勃生机。理解文化,就需要理解其水有源、其流有势、其去有向,才能在大浪淘沙中赓续文化的基因。
对于我们,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孕育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百年来上下求索,形成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的结晶,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涵养我们文化最肥沃的土壤、最充沛的水源。源通流畅、源远流长,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本基础。
文化,可喻之为山。壁立万仞,挺拔巍峨,为地之锁钥,为天之柱石。山中既有大树参天,也有溪流边野花烂漫,可曲径通幽,更可登临远望。把握文化,就需要把握其高远之处、其仰止所在,才能在高天厚土间树立文化的坐标。
对于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划定时代的价值航标,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流淌于历史与现实的精神潜流。奇伟瑰丽、高迈超绝,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文化,也可喻之为海。万川涌入,涓流汇集,因包容而成其大,因丰富而成其广。可载大舟,亦可浮一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发展文化,就需要发展其多元、多样,其宽容、宽广,才能在兼容并蓄时更新文化的血脉。
对于中国,历史之船已经驶入“世界历史”的广阔海洋,“文化的对话”成为必然和必须。一方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另一方面,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也要以中国文化丰富人类文明的基因库。不拒众流、扬帆出海,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前行方向。
河、山、海,是“应然”境界,“实然”却常遇尴尬。或是矮化、僵化传统文化,解构、消减革命文化,截断了河流的脉络;或是抱残守缺、食古不化,既不“引进来”也不“走出去”,封闭了海洋的疆界。复兴之路上,增强文化自信,仍然任重道远。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长河浩荡,在时间的轴线上,把握住历史、现实与未来;高山巍峨,在精神的维度中,把握住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大海空阔,在世界的尺度上,把握住文化的交锋、交流与交融,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让当代中国大踏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论文化自信》简评:促进文化自信江畅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近年来,文化自信成为我国思想理论界、学术文化界乃至举国上下都十分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atijina.com/mtjcd/5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