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装饰”在20世纪的中国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某种程度上,它与“图案”、“工艺美术”等概念都是诞生于19世纪末,并伴随着洋务运动、实业救国以及戊戌变法等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思潮,见证了这个古老帝国在近代的艰难转型。事实上,以当代的视角判断,“装饰”“图案”“工艺美术”在当时的语境下可谓殊途同归,都属于现代设计的概念,由不同的途径和解读而被导入,历经演进和嬗变,最终塑造了20世纪中国的教育体系、艺术形态、审美语境乃至国民精神。
上个世纪80年代,以《装饰》杂志为阵地,国内学术界发生了著名的“现代设计”和“工艺美术”之争,尽管在双方在论战中相持不下,但是在事实上,国内高等艺术院中的工艺美术黯然退场,并曾一度被教育部从学科目录中删除。同时,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的“装饰”,在首都机场壁画群的耀眼光芒之后也逐渐淡出艺术界的视野。如今,装饰在高等艺术院校中似乎已经成为一枚学科化石,往往作为60、70后教师的青春记忆,仿佛是一曲“芳华”。
本次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研究生讲授“装饰艺术理论研究”课程,以此为契机,不禁重新思考装饰的历史、当代与未来。从内容方面判断,当年的装饰学科涵盖了今天的三个专业方向。首先是工艺美术专业,或被称为“院校手工艺”;其次是设计专业,如今各院校的设计系科大多脱胎于原先的装饰专业;此外,以当年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例,事实上,最为核心的课程是装饰绘画和装饰雕塑。这两门课程将形式的研究运用于平面和立体形态,以此作为其他相关专业的基础训练,并最终发展为一种艺术风格而盛行于上个世纪80年代,因此,装饰也曾涵盖了如今的绘画、雕塑和公共艺术专业。如今,装饰作为学科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风格特征可以说无处不在,已然渗入于各学科之中而成为一种现象。
今天,作为理论的装饰又应该如何定位、如何构建研究框架?
显然,工艺美术史首先是其基础板块,作为对装饰工艺和材料的研究。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设立工艺美术史系,相继开设了中外工艺美术史、中国陶瓷史、染织史、家具史、建筑史、装饰绘画史以及考古学通论等课程,并以此为研究方向,取得了众多的成就。其次,“装饰”这一概念源于20世纪初的法国装饰艺术运动,其源头一直可以追溯至工艺美术运动,即现代设计的开端。同时,关于装饰与功能的争论贯穿于现代设计史,可见,装饰艺术与现代设计存在密切的伴生联系。近年来,物质文化研究在国内学术界也逐渐成为热点话题,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文化研究等相关学科都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和知识系统对其进行研究,相关的成果也陆续出现。物质文化的研究重点是物品与意义在运动的语境中的转换,强调物品在不同的文化和空间之间交流以及物品所负载的意义变化,因此,借鉴物质文化的研究方法,可以将装饰置入更为广泛的研究视域。此外,图像学、社会学、符号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也都可以为装饰图像、装饰观念的研究导入新的观念和思路。由此可见,将装饰作为领域,借鉴多种研究方法,可以综合解读工艺美术史、设计史、艺术史乃至物质文化交流史,形成多学科交叉的网格状理论框架,从而获得新的启示。
目前,由于院校学科的细化,各学科之间似乎已经被完全割裂,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也决定其未来潜力的不足,反观国内老一辈的设计大家,他们无不具有深厚的绘画功底。同时,“君子不器”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因此,装饰艺术理论课程旨在为学生构建更为完整的学术视野,并从单一的学科训练上升为较全面的综合塑造,从而为其将来的研究格局奠定基础。此外,就个人而言,承担该课程与其说是职业的责任,不如说是一种情怀-为了曾经的“芳华”。
/4/10
课程章节
第一讲、20世纪的中国装饰艺术
第二讲、装饰图像与观念-以武梁祠为中心
第三讲、装饰色彩与象征-以五行色为中心
第四讲、装饰材料与工艺-以髹饰录为中心
第五讲、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从马可波罗到马嘎尔尼
第六讲、明清外销艺术-类型、图案及工艺
第七讲、欧洲“中国风格”-仿制、改制与再设计
第八讲、伊斯兰“中国风格”-我的名字叫红
第九讲、装饰艺术的风格问题-莲花与龙
第十讲、寻找威廉·莫里斯
01
课程回顾
02
装饰艺术理论研究课程总结向上滑动阅览
学生课后小结
李光耀
导师为其十周的装饰艺术理论研究课程已经结束,由于因疫情原因,使得教学模式发生转变,后面八次课程从实体课堂教学全部转为线上教学,但通过电脑屏幕依然能够感受到老师治学的热情。
课堂中老师以装饰艺术作为载体,从图象学、设计史、艺术史、考古文博、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入手,以全球化的视野为我们讲解了东方装饰艺术对西方装饰艺术的影响。我想,课程的结束不意味着思考的结束,回过头思考可以发现老师十次课程中的每一个章节都是以不同的研究方法辅以装饰艺术的案例为我们带来新的学习视域,比如;以图像学的方式讲述“武梁祠——图像、装饰与观念”,文献+实物+田野调查(三重证据法)的研究方法讲述了髹饰路与东亚漆艺、观念之色与装饰之色,从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角度以多方案例为基础为我们讲述了中国外销艺术对全球的影响。在课程中无不感受到老师的博学以及对学术研究的严谨,使我受益匪浅,同时,老师的学者精神让我明白了以后努力的方向。
在此,谨向老师致以深深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倪垠佳
装饰艺术理论研究这堂课其实给我感触很深,首先这门课程它处在了一个特殊的时间——疫情期间,从线下转到了线上这样的上课模式转变对我的上课体验有了极大的转变,本身我是一个内向的人,线下上课的时候甚至不会主动举手提问,但是转变为线上之后,我非常积极的参与了问答,有时候甚至听的有趣了还会在聊天框中输入自己的感想和老师及时互动,虽然上课的内容还是同样充满了学术性,但是胆子一下子大了起来,感觉就十分不一样了。
再说上课内容,就像老师说的一样,这门课给我建造了一个知识体系,从以漆艺为着眼逐渐讲述中国风格,再到被欧洲和伊斯兰的“中国风格”,再到最后一讲寻找威廉莫里斯,和尾声老师带着我们的思路再回到了中国风格的装饰艺术,中间穿插了老师在剑桥大学访学的生动经历,以及佛教知识、装饰历史背景和漆艺制作工艺等等一系列的有趣知识,我可能不能在短短的课业内完全贯通老师所教授的知识,但是正如老师上课所言,他教授我们的是一种研究方法,并从侧面丰富了我们对于装饰艺术理论研究的知识,以及帮助我们初步建立了装饰艺术理论框架,这对我未来的学术研究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感谢金老师在疫情期间带来的精彩课程,希望疫情能够早些过去,能够继续面对面的学习老师的课程。
王若诗
装饰艺术理论的第一周是在上海美术学院南院线下授课的,金老师主要讲授了20世纪中国装饰艺术思潮、武梁祠—图像、装饰与观念这两个知识点。
之后的课程由于疫情原因采取的是线上授课的方式。线上的第一堂课记得当时老师提问过秦的国色为什么是黑色,一个字表述—穷,引申出五行五德说,通过艺术史讲述了中国传统色彩的装饰与观念。第二堂课是关于漆艺的介绍,漆的原料来源、品种、采漆、制漆的工艺。第二周介绍了十七、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风格”,以伊斯兰中国风格为主题。第三周和第四周的内容老师做了一些扩充,期间穿插着老师在剑桥大学担任访问学者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从百年战争最后回归到威廉莫里斯的工艺美术运动,完整的为同学们讲述了装饰之道。
感谢金老师的精心备课,此次课程令我对于装饰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汤洁
这学期上了导师的装饰课程,使我对装饰有了新的认识,不仅仅只局限于对工艺美术的鉴赏中。这节课主要介绍了装饰的起源、中国装饰艺术运动的背景、装饰的色彩学、装饰艺术的理论研究等。在研究方法上,老师以巫鸿老师的《武梁祠》为例,分享了更加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如图像学研究法、社会历史分析、风格学、以及三重证据法等等,其后授课的装饰的色彩中也运用了这一研究方法,增加了学术的严谨性。
其中最感兴趣的是装饰艺术理论研究这部分,讲述了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外销装饰艺术及中国风格。从中国的工艺装饰品外销瓷和外销漆出发,引出中国风格对于西方的影响,将东西的物质文化交流联系到了一起,在学术研究中将历史学、艺术史、消费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开阔新的视野。而后讲述的关于外销漆器对于伊斯兰的影响中,将之与西方的影响进行对比,又一次在文化交流上的研究中形成了新的课题,在各个角度的对比与联系中,对于东西方的物质文明又有了更新的认识。
非常感谢老师的授课,在这节装饰课中受益良多,不仅仅是研究方法上有了新的思考,同时也开阔了自己的学术视野,了解了更多的装饰理论知识。
徐蕾
这次课程对本人硕士期间学术研究助益颇丰。首先,任何一项课题研究都需要课下阅读大量文献,积极主动地阅读文献是研究开展的前提,在文献阅读过程中学习知识结构以及作者的写作技巧。课程中的每一项选题的扎实基础都证实了这一点;其次,对于课题研究方法得到不少经验,例如在五梁祠研究中采用的图像学方法、色彩研究中技术史的脉络、漆艺研究中的三重证据法等,这些学术方法拓宽了本人的研究视野。再者,撰写综述方面,怎样对已有文献展开评述,又怎样有序地推演观点,课程的讲解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清晰示范。最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幸在课程论文中采取了课程中提供的方法论,结合田野调查的成果,对选题对象——闽南民居的装饰特征作出研究可行性分析。总之,很庆幸能这门课程中增长了知识,学习了方法,提升了自我研究水平。研究不是件易事,在课余回顾课堂内容基础上还需再续努力。
李心悦
30个课时的装饰艺术理论研究课,转眼就结束了,以前我对装饰艺术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装饰图案上,而金老师则是从更多元的视角切入,阐释装饰艺术在不同时代、地区与载体中的不同表现。令我记忆尤深的是关于色彩理论的那一堂课,那天我妈妈跟我一起听的入迷,我们都深受启发,明白了五行学说与色彩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颜色在最初是如何被制造出来,听到老师说到早期的颜料有一定的毒性,许多画家性命不长可能与此有关,妈妈还紧张的问我平时用的水彩颜料有没有毒。还有之后老师讲述的其他地区的中国风格、分享了国外学习经历与寻找红屋、发现莫里斯之旅都使我对装饰艺术产生了新的兴趣,也让我明白,装饰艺术无处不在,经过漫长的发展,历史装饰的触角直到今天仍旧遍布各地,尽管在不同时代与风俗的影响下变成了新的样子,但我们总能从中找到些许蛛丝马迹,为之感染。
由于疫情的缘故,无法同金老师在课堂上面对面的学习与交流,但依旧学到了很多装饰艺术的理论知识,而且我妈妈偶尔会跟我一起听一下,对她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偷师学艺的机会,我想在网上学习期间,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依旧不减,是被老师认真负责的态度与装饰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吸引,再次说一声:金老师您辛苦了。
武文韬
此前,学生因所在专业不同,对装饰艺术的了解不多,此次装饰艺术的课程使学生收获颇多,老师在课上对于装饰艺术历史脉络的梳理使学生清晰全面的了解了装饰艺术学科的发展历程及背景,其中,学生对课程中所涉及到中国风格对西方艺术产生的影响印象最为深刻,不同文化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一定程度上都在促进着艺术的不断发展。而不论是从前的装饰艺术还是今天的装饰艺术,它都在作为人们意识形态的反映,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以艺术的手法来创造出实用或美观的装饰图案和艺术作品,它是一种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形式,并且直接或间接的受着政治、哲学、宗教、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因此,对于不同时代的装饰艺术作品,其时代特征往往非常清晰。此外,金老师在课上与我们分享的留学经历也使学生感慨良多,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只有沉下心来钻研的人才能够真正有所收获。
郭瑞琳
装饰艺术理论研究课在经历了前办程现场教学,后半程网络教学已经顺利的落下帷幕。疫情的特殊性并没有影响到金老师对于教学的热情,也没有影响到同学们求知的激情。在此,对金老师在本次教学中对我们的倾情讲述表示真心的感谢!下面就谈一谈本人在这些讲授的内容中印象最深刻,最感兴趣的课程内容。
首先是关于“武梁祠的装饰艺术”这一讲,在本课中金老师讲到了武梁祠在故事主题中内容的丰富性,不仅有传统的“三皇五帝”造像,“列女”故事图像,还有“九尾狐”、“三足乌”这样的神话精怪的出现。每一组壁画内容都有一个深刻的寓意,其中提到的关于“三皇五帝”中的排位,以伏羲开头,桀结尾,旨在告诫后人,创世不易,经历了三皇五帝的不懈努力,最后却让夏桀毁于一旦。除了这寓意丰富的壁画内容外,祝融出现在“三皇”的造像中,对于我自身的研究主题也是一个意外的发现,这将成为我下一步对于神话人物祝融装饰造型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其次是在家学习网课时讲到的“观念之色与装饰之色”这一章节。老师从颜料形成的历史开始讲起,让我了解到了色彩的材料分类,知道了什么是“石色”什么是“水色”。在这讲中,我最感情去的便是关于传统色彩的材料与制作。知道了许多颜色的来源,也了解了关于“猩红”这一颜色的有趣故事。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让我对装饰艺术领域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接触到了许多关于漆器等之前从未涉及过的传统手工艺领域的知识。谢谢金老师的倾囊相授,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都很融洽,真正的做到了教学相长。期待以后会有更多的机会去聆听金老师的课程。
胡芳
装饰艺术理论是我的第一节实时网课,这节课让我听取了很多中国风格对其他国家影响过程中的历史故事,在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关于装饰,关于漆艺技法和材料方面、还有伊斯兰中国风格方面的知识。这节课的上课体验超出我的想象。看着老师视频里实时讲着关于知识点的“故事”历史情节,在屏幕外哈哈大笑的场面。现实里的话我还真不一定好意思。整个过程听完,对金老师的印象就是很亲民,很博学,研究态度很严谨。每个知识点甚至细到每张图片都是老师亲自核实考察后才分享给大家,虽然没有说能完全跟得上老师的思路,但听的很安心,安心自然更容易走心。同样因为如此,问老师问题都可以收获很明确易懂的回答,对自己的思路理清收获很大的帮助。老师的研究态度和教学态度让学生十分敬佩,也十分感谢从老师这里收获的知识,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听您的“话剧”教学。老师几次提问。。吓的学生下课后把之前的笔记都仔细再看一遍,对老师的上课方式又爱又怕,但确实有趣又有效果。
侯婧宇
非常感谢学校安排这么有才华的金晖老师为我们讲解装饰艺术这门课,使我对漆艺文化与制作工艺有了初步认识并产生兴趣。前期课程老师为我们带来各专业(动画、插画漫画、木板年画)的装饰艺术介绍,刚好与我的专业有所契合,拓宽了我对专业领域前辈的认识。中后期的课程使我了解到了漆的美,并推翻了漆“有毒”的误会,了解到漆是纯天然产物源自于漆树的分泌液。包括漆画的绘画工具,早期的漆画通常采用少女的毛发绘制,因为毛发未经过烫染的损伤比较柔顺(再也不想烫头了)。金老师为我们展示了很多著名漆画,其中有很多材料非常美丽,如金箔、螺钿等,超级喜欢螺钿的色彩,之前不太了解这些的。
外销瓷的研究也是课程中特别喜欢的一个章节,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葡萄牙商船上欧洲风格的青花瓷被荷兰人称为“克拉克瓷”。虽然老师中途随机挑人回答问题很刺激,但好在使我们了解到了欧洲的中国风和土耳其中国风的区别。十分感谢老师为我们带来这门知识充沛的课程,也非常期待能再有机会听金老师授课。
李之恒
专业是建筑艺术设计,在上这门课之前,对装饰艺术理论只有些模糊的印象。经过十堂课的学习之后,我才对装饰艺术广阔而有条理的知识体系有所认识,并且意识到装饰艺术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对很多相关学科都能有所借鉴与启发,特别是对文化价值观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atijina.com/mtjbm/5297.html